建阳雕版印刷是福建省建阳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其萌芽于五代,繁荣于两宋,延续于元、明和清初。 东南网8月12日建阳专电(本网记者 王琼)福建古代印刷业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其中自宋代至清代,长时间居全国前列。而建阳更是全国有影响的刻印中心之一,建阳的建本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印刷史、中国古文化传播史及中国平民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8月11日,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摄影采风活动在建阳拉开了序幕。记者来到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的建阳,感受建阳别样的建本文化之韵。 建阳建本文化 兴于宋、盛于明的“出版史之最” 记者了解到,建本又称“建安本”、“麻沙本”,是古代在建阳北部麻沙、书坊一带刻印的古籍。早在两宋时期,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阳麻沙、书坊已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由于建本以私刻、坊刻为主,在书本刻印、排版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在出版发行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官刻为主的浙本蜀本。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有最早的纲目体史书刻本,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尚存最早的《伤寒论》注解本等。斯时,建阳也被成为“图书之府”。 据悉,建阳建本雕版印刷业肇始于五代时期(907-979),凋零于清顺治年间(1643-1661),前后兴盛长达七百余年。两宋时期,得益于当时建阳经济、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阳雕版印刷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私刻、坊刻的异军突起,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当时,闽北一带聚集了许多文人,麻阳溪畔书院林立,“比屋弦诵”,民间文化氛围浓厚。南宋时期闽学兴盛,进一步推动建阳的印刷业。建阳麻沙、莒口盛产梨木、“建阳扣”竹纸、松烟墨等,为建本的生产提供了充足条件。 而到了元明两代,由于战火(兵燹)影响,麻沙刻书坊受到毁灭性打击,刻书业逐步移聚于书坊。至明后期,建阳书坊有堂号可考的书坊就达84家,其中,嘉靖到崇祯120年间,光建阳书林余氏就先后出现33家书坊。清顺治年间,由于严厉的文字狱打击,以及建阳书坊相对闭塞的地理条件,逐渐落后的经济、文化,建阳书坊雕版印刷业逐步凋零,至清末,仅有少数书院(祠堂)刻印一些族谱、家传书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