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用水的管护协会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出了小问题没钱修,长年积累下来会成大问题。 吴屯乡大浑村有300户1300多人,耕地面积2373亩。以前,大浑村有条从大中地修出来长1公里多的水渠,可灌溉几百亩水田。后来,这条水渠经历了多次小塌方、破洞,最后断流,最终在2006年彻底废弃了。2009年,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上级部门只好花费巨资,为大浑村从大中地重新修出一条水渠。 “小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一是没有责任人牵头,二是村里没钱。”彭金福说。 大浑村在去年4月成立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协会,负责管护全村7座水坝、25条水渠、6条防洪堤,会员经村民选举产生。日常具体维护工作,由协会聘用的3名管护员负责,工作报酬按签订的管护合同支付。 彭金福说,协会成立以来,花了6万多元对村里的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单个项目维修费用3万元以下的,列入协会的管护费用;3万元以上的,上报武夷山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总会,经审核批准后再施工。这些费用,最终都由武夷山市水利部门统筹解决。 在吴屯乡街路村下派支书陆凯看来,管护协会还培养了村民自治的理念。村民们逐渐意识到,用水也伴随着责任、义务。水利设施出现问题,村民不再一味找村干部,或者等着政府部门来解决。 “最后一公里”关键是经费 “小洞天天补,大洞不会有,农田基础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要是管护经费的问题。”武夷山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江宏涛说,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跟农村人饮工程的遭遇一样,国家投入巨资兴建,日常维护却被严重忽视。 据测算,武夷山市农田水利设施每年的管护费用需要1200万元左右。但作为山区县级市,武夷山市本级能提供的资金不到300万元。在三年试点期间,中央财政每年给予补助六七百万元。“试点期结束后,留下的管护费用‘缺口’怎么补?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武夷山市水利局局长吴平西说。 农民使用水利设施灌溉农田获利,管护费用能否由农民出? “南方的农民普遍没有花钱用水的意识,人饮工程的水费都难收,更别说灌溉用水了。”吴平西、江宏涛以及很多村干部都认为,这条路走不通。 针对不同类型的农田水利设施,武夷山市确定了工程管护经费的多种筹集办法。目前,除了中央财政补助外,武夷山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经费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从各部门向上争取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田间道路)工程项目中约定按投资总额1%-1.5%提取;二是从烟叶税中按2%提取;三是纳入市财政预算的每年100万元。 此外,村管护协会会员每年缴纳会费和“一事一议”单项计收会费、相关部门向上争取专项维护补助经费、管护协会接受社会各界捐资赞助等经费筹集渠道,时机都尚未成熟,有待“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实现。 |
相关阅读:
- [ 11-28]汪洋: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 推动老区振兴发展
- [ 11-19]仙游水利系统14名干部受处分 27人被问责
- [ 11-12]全省水利安全生产交叉检查取得实效
- [ 11-04]市领导调研组调研芗城云霄平和水利、财税工作
- [ 10-02]台风“彩虹”来袭 广东紧急叫停海上旅游
- [ 09-24]台官员:乱摘河床芒草花 最重罚50万台币(图)
- [ 09-13]我国明确“十三五”水利援藏五项目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