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这样穿透石——福建省宁德市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15-12-08 15:33:15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李艳 |
分享到:
|
建档立卡,分门别类,精准扶贫施策 2014年9月,霞浦县委办副主任陈广昱接到一项“从来没干过”的任务——率领县委办对口挂钩三沙镇东山村,不脱贫不解钩,时间3年。 东山村是个畲族村,世居半山腰间,村民住在没水、没电、没路、没窗的茅草屋中。直至1998年,福建省委领导实地考察现场指示,一定要集中力量,彻底解决深山茅草屋和海上连家船两个特困群体的搬迁脱贫问题。 “旧东山”已是“新东山”。粉墙青瓦、绿树红花,清溪钢栏,壁画歌台,冬日里也尽显一派春意。如今的东山村主村除了集中安置容纳了自家的5个自然村外,还包括更为偏远的二坑、三坪两个畲村,人口达到413户、1500多人,是过去的3倍。在村两委班子带动下,全村群众转而利用靠海优势,发展紫菜养殖和加工,每亩收入是过去在山上的三四倍。 可还是有一小部分因病、因灾、因没劳力,仍然贫困的群众,一共22户。“这22户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两次投票、再由我们村干部逐一入户调查确定的。”村委会主任陈李寿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22户“拖也要拖出贫困的泥潭”。 档案有了,“病根”也找到了,可是发展什么呢? 几经商量,22户决定养牛。牛源先是想从山东引,咨询了县农业局专家后,决定还是从本地找。养多少?那得先看草场大小,还不能影响其他人家的果园,仔细推算过后,定下30头为第一期;本金呢?市县两级财政和金融单位都有专项款。最难办的是怎么养? 本来就是或病或残,把牛交到谁手上,谁也不放心。他们又查资料又四处请教,折腾了几个月,想出一招:从22户中找几个最有能力的当主管,替大伙统一负责放养;每户掏一些钱给他们付工资,最后分红大家一起算。 万事已备,只差牛来。“已经订好了,再有几天就来了。”趁着这两天有空,陈广昱甚至连未来合作销售的店铺也看好了。“这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本小说了。”扶贫从广泛到精准、从漫灌到滴灌,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作风。 宁德从1988年就率先开展干部“四下基层”,派出“扶贫工作队”,推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2012年以来,全市又率先实行“每月无会周”,其间1.6万名各级干部驻村三昼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
相关阅读:
- [ 12-08]12月8日福建要闻TOP10:学习借鉴宁德扶贫经验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 [ 12-08]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 [ 12-08]汪洋:学习借鉴宁德扶贫经验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人民日报》快评
- [ 12-08]学习借鉴宁德经验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奏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交响
- [ 12-08]汪洋:学习借鉴宁德扶贫经验 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奏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山海交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