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东南网事:随手拍年味 快来参与赢大奖

2016-02-18 08:18: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分享到:

晒年夜饭要让长辈先发朋友圈、年夜饭头道菜吃芥菜粥、大年初一要吃素、立春要祭春……

网友热晒年俗 专家:老传统有新活力

东南网2月18日讯(本网见习记者 张立庆)猴年春节,网络上小伙伴们回家前、回家后的PK照刷爆了手机屏幕,都市小伙一朝变身老农民,都市丽人瞬间变成“小芳、翠花、Y蛋”。不少网友表示,新年回家就要入乡随俗。其实,你只要在微博、朋友圈随便扒一扒,就会发现,各地春节期间需要入乡随俗的不仅仅这些,还有过年要吃芥菜粥、初一要拜“丹霞大圣”、初六要祭祀春天、初九要庆贺“玉皇会”……除此之外,晒年夜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发朋友圈,长辈发完朋友圈要及时点赞;见长辈要坐在一起,迅速建群,群里发红包等等“新礼仪”,也是幽默登场。这些新旧礼仪、习俗撞在一起,网友们的个中滋味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味下春节的味道,看看大家对这些春节习俗都有着什么样的观点。

@橙心橙意:抢红包抢到老眼昏花

除夕晚上,65岁的莆田网友“橙心橙意”晒出了一条《当土豪的感觉实在好》的消息,引发了数十位亲朋好友的点赞。当天,从城里赶回来过年的孙子“德利”建了个“团团圆圆”家人群,年夜饭还没开吃,手机就响个不停,晚辈们88.8元、66.6元……的“红包雨”下个不停,惹得她抢红包抢得是老眼昏花。除了抢红包,她还当了回“土豪”。她说:“今年,凡是给我拜年的,个个有红包,金额是随机切出的,寓意也挺特别,1.99元寓意不忙的时候记得我;1.21元,希望晚辈们大步走向幸福;2.22元,6.66元,祝福孩子们一路都有好风景……这样的过年新方式,让我也年轻了一回。”

据统计,春节期间,在微信红包发送省份排行榜上,福建位居全国第13位,总共发送了2.29亿个微信红包。在50后、60后与80后、90后的春节红包互动中,老年人给年轻人发的支付宝红包平均为382.7元。网络红包,正成为长辈与晚辈表达心意的新载体。

@云淡风轻:年夜饭头道菜芥菜粥

在大家的印象中,新年往往少不了山珍海味,福州网友“云淡风轻”在微博中说,今年的除夕年夜饭,他家的头道菜就是芥菜粥。向长辈一打听才知道,以前福州老百姓吃年夜饭时,头道菜就是芥菜粥。相传古时候,福州有一对穷夫妻,丈夫是个屡考不中的穷书生。一年除夕,他们家只有一把芥菜可以做年夜饭。妻子就用芥菜煮粥,撒上一些便宜的虾米、蟹米和鱼米。吃饭时,夫妻互相谦让,丈夫说“你吃蟹,我吃鱼”,妻子说“你吃鱼,我吃虾”。邻居们听了,以为他们家很富有,年夜饭都是山珍海味,就传开了。第二年,书生中了状元,他们果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于是后人认为,年夜饭吃芥菜粥很吉利,来年可能会发财。

此外,不少网友也分享了各地“吃”的年俗。网友“好宝宝”说:“我们泉州初一早餐是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思是除去霸气,迎接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同样家在泉州的网友“来来去去”则表示,正月初一,早餐普遍是素食,团圆汤丸、红枣、糯米甜饭。人们不打扫,不洗衣,不挑水,走出大门要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

@耕云种月:立春祭春慰乡愁

每年立春前后,在宁德市霞浦县牙城山村的林氏宗祠,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祭春活动。今年正月初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子相聚宗祠,摆上鲜花,放上一些动物祭品、点上一炷香、敬上一杯酒,祭祀祖先、追忆先贤,聆听家乡宗亲代表汇报当年扶贫、助学、关心高龄老人、协调邻里关系等情况。网友“耕云种月”认为,祭春活动,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也是劝善薄恶、教育后人的重要活动,这个习俗需要持之以恒地传承下去。

霞浦网友忙着祭春敬祖先,而武夷山、安溪等地的网友也没闲着,他们今年春节也在忙着祭茶神。更有意思的是,在榕工作的河南籍网友“浅笑的小眼睛”晒出的过年习俗,也让众网友新鲜了一回——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家里要向石头焚香致敬,一天之内只能食馍饼,一是为敬奉人祖爷,二是认为吃了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相传,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汉族民间称正月初十为“十不动”,因“十”与“石”谐音,因此忌动石器。

专家:用现代手段包装老传统

“晒年夜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发朋友圈,见长辈坐在一起,先建群发红包……”这些日新月异的过年新习俗,在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看来,不失为增添年味、表达亲情的好方法、好手段。他说:“社会在进步,老一辈们也要跟上新时代,享受新成果。”对于各地流传的拜大圣、祭石头、祭茶神、吃芥菜粥等老习俗,他认为,这类习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如果再丢了,那感慨“年味儿变淡”的人将越来越多。在当今物质生活富裕的时代,如何才能守住这些旧习俗,又让年轻人容易接受呢?他建议:“需要两者之间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用现代手段来包装、展示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让‘老传统’也能焕发‘新活力’,这样年味才会越来越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