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瓶颈如何破? 与其他水产门类不同的是,大黄鱼产业一直以来都与科技关联紧密,可谓“因科研而生、因科研而兴”。 据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林月玲介绍,1985年,福建开始组织闽东地区的水产科技人员进行大黄鱼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经刻苦攻关,于1990年实现(百万尾)全人工批量育苗,1996年后实现产业化。大黄鱼产业,由此开端。 20年来,这一产业的每次发展,都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原良种繁育工程、鱼病防治工程、环境监测与产品监测工程、技术培训工程等十大工程相继实施后,为该产业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并带来20年的快速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宁德现有的大黄鱼网箱已达30万箱,大黄鱼年产量达10.4万吨,产值30亿元左右,占全省水产养殖规模的80%以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育苗养殖基地。 但目前,包括大黄鱼在内的水产业升级发展,又遇到新瓶颈。 “在长期人工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进程中,其经济形状出现严重衰退,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制约产业的持续发展。”海鸥公司总经理徐嫩弟说。 “种苗是大黄鱼产业的源头。但要研发新的优质苗种,难度非常大,需新技术和高科技。”被誉为“大黄鱼之父”的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刘家富说。 为破除瓶颈,2010年开始,作为水产龙头企业的海鸥公司联合厦门大学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筹备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该实验室已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4亿元,构建了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突破了大黄鱼piscidin抗菌肽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
相关阅读:
- [ 11-26]全国网媒采访团走进三都澳 探访中国大黄鱼之乡
- [ 11-15]全国网媒采访团走进三都澳 探访中国大黄鱼之乡
- [ 08-21]大黄鱼节 福建大黄鱼迎来“互联网+”时代
- [ 08-21]首家闽籍保险公司获准筹建|福建大黄鱼产业迎来"互联网+"|前7月闽单独二孩出生1.52万人
- [ 08-21]闽大黄鱼产业迎来“互联网+” 冷链打通“最后一公里”
- [ 06-07]罗源:350万尾大黄鱼放流 未来还将长毛对虾苗等水生生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