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成立一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先行先试 厦门30项首创释放自贸区发展红利 新华网厦门4月19日电(王永刚 刘默涵)再过两天,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就要迎来一周岁的生日。 过去的一年,这块面积只有43.7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紧紧围绕国家交给的建设任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连串“首创”扑面而来。 截至目前,福建省自贸办通报的160项创新举措中,厦门片区有80项,属全国首创的有30项:“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评为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过去的一年,这30项全国首创改革红利在厦门得到充分释放,政府更加开明高效,企业减负增收,大量新兴业态汇聚于此,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自贸区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图为一辆满载保税货物的货车由厦门自贸片区海沧保税港区驶出。刘默涵摄 改革按下“快进键” 政府提升服务效能 厦门自贸片区建设伊始,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就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 王蒙徽说,“举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并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全市各区、各部门和各国有企业,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责,开动脑筋,主动作为。 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的道路上,企业登记制度成为厦门首当其冲的改革着力点。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因为涉及工商、税务、质监三大政府职能部门,一度被认为是审批制度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一藩篱,2015年3月26被厦门打破。当天,厦门率先全国颁发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营业执照。 睿坤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宏荣和7家企业负责人领到了第一批“一照一码”营业执照。陈宏荣至今还能清晰回忆起当日领证的细节。 “我们提交材料不过才3天,证就下来了!”作为新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为厦门转变政府职能带来的提效增速行点赞。在此之前,企业要领一张营业执照得面临“三多”:准备多份材料、跑多个部门、过很多程序,至少等上18个工作日。 政府职能转变为企业打开了便利的投资之门,厦门自贸片区纳税人数量也迎来井喷式增长。但是,记者在厦门市国税局、地税局的服务窗口走访时,却没有看到熙熙攘攘的排队现象。 “现在很多服务,纳税在网上就可以成功办理了。”福建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李霖向记者解释说。 厦门市国税局局长朱俊福告诉记者,过去的一年,厦门市国税局利用“互联网 ”的思维,将税控发票领用从实体办税服务厅搬到“网上”再到“掌上”,纳税人足不出门,随时随地可以申领税控发票。2015年,已有超过192万份发票通过全市统一的发票配送中心,免费送到纳税人手中。 除此之外,厦门自贸片区涉税电子文书网上送达服务、税收服务自助双向电子取件模式等全国首创,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丰富了企业的便捷体验。 营商环境的改变,收获企业的“用脚投票”。统计显示,自揭牌至今年4月7日,厦门片区新增企业11480户,新增企业数比自贸区成立前超出了5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