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经济 > 正文

“花蛤第一村”  面临第三次转型当口

2016-06-08 10:26:12 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期待创新破瓶颈

下尾村试水花蛤育苗已有30多年,如今,产业瓶颈再次显现。

海域租金的提高和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让花蛤育苗的投资回报率逐渐下降,已从最初的数倍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此外,由于沿海工业的布局,挤压了养殖滩涂的面积,直接影响到花蛤苗的成活率。林文泉十分痛心地说,过去花蛤苗的成活率达70%以上;近几年,由于海域水质下降,成活率仅有30%左右,仅此一项,就直接导致养殖户的收益水平下降一半。

曾经被寄予很大希望的花蛤精深加工产业链,至今难以担负起扭转收益下降趋势、增加行业收入的重任。目前,龙头企业海源集团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依托福建农林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门从事花蛤调味品、花蛤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集团副总经理林新华介绍说,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对花蛤依然热衷于鲜食,所以精深加工产品的销路仍需要进一步拓展。

“创新,是花蛤产业实现再次转型升级的关键。”市花蛤行业协会秘书长郑世耀认为,养殖技术、资本投入曾分别让莆田花蛤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后要想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花蛤产品附加值,必须在品种培育、养殖技术、营销方式、精深加工等各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龙头企业带头走上创新路。由海源集团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果,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莆田市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科技奖,极大鼓舞了花蛤养殖户的创新热情。目前,海源集团正在实施花蛤浅海底播增养殖工程,探索高品质花蛤的育苗和养殖。海旭水产公司、泰湖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积极尝试花蛤与九节虾、海参的混养工程,以立体化科学养殖提升单亩池塘的收益率。

“创新并不难,找到痛点发力,就有效果。”郑世耀举例说,如果消费者买回家的花蛤中混着个别死蛤、泥蛤,煮好以后必定影响口感。为解决花蛤的挑选难题,集美大学利用敲击活花蛤与异常花蛤产生声音信号差异的原理,结合计算机技术,研发出能自动剔除异常花蛤的设备,不仅提高了花蛤净化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劣质花蛤存在的可能性。

记者手记>>>

花蛤行业期待新农人

与种植业相比,花蛤养殖业更早地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因此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规模效益。然而,与种植业近年来兴起的精致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相比,花蛤养殖业依然停留在以规模取胜的阶段,没有鲜明的产品分级,没有营销手段的创新。归根结底,是这一行当缺乏新农人。

花蛤产品,需要新农人给予重新定位。花蛤一直被称为“平价海鲜”,水产市场中销售的花蛤一般只有两种等级,价格相差也不大。其实,不同品种的花蛤产品在个头、口感、品质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需要以精品意识,打造“平价海鲜”中的优等品。如今,大米、鸡蛋、蔬菜等农产品都能分成三六九等,定位于不同的消费人群,而花蛤却缺乏这样的产品分级,没有跟上分级消费的大趋势。

在营销手段上,更期待新农人的新思维。眼下,半成品净菜已成为年轻人消费的新选择。而花蛤产品的营销新意太少,依然以水产市场和大型超市为主,很少有定制式、体验式销售方式。厦门举办的一场“千人挖花蛤”活动,引爆了整个海滩,说明新鲜的营销方式能唤醒潜在的消费需求。对于花蛤调味品、花蛤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而言,不能再以进入成本高昂的传统超市作为销售主渠道,更需要借鉴“三只松鼠”等互联网零食品牌的经验,以互联网思维打开销路。

因此,呼唤花蛤行业新农人,实际上还体现了这一行业在苗种培育、滩涂养殖、产品定位、营销手段、深加工研发等方面对创新的渴望。多一些新农人,花蛤产业将更有活力,转型升级也更有动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