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思嘞个儿修”微信公众号截图 东南网10月21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手机收纳袋、手机专门放置区、手机收纳箱……近年来,高校为了打造“无手机”课堂,手段方法层出不穷。但福建农林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老师刘新玲教授所在的课题组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玩”手机。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纷纷当“低头族”。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原以为这门课只是用来打发时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就是大学生口中所说的思修课,对于大一新生阮心妍来说是门全新的课程。“还没上课时,学长学姐说这门课是开卷考,不用听。”她说,在思修课的第一堂课,大多数同学都带着自己的作业或者课外书,原打算就此虚度一下午,但是上课到一半,画风却变了。不少同学停下手中的作业,放下了课外书,也不再刷手机了。 原来,课传统的“你说我学”的堂打破了教学模式,随后,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逐渐增加,甚至出现抢答的局面。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课堂的限制,刘新玲教授课题组成员开始考虑结合年轻社交特点,开展网络第二课堂。在授课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信群,并开通“思嘞个儿修”微信公众号,方便师生们互动。在上课时,针对课堂提问,学生们直接在微信群发言,由老师收集整理观点,再在课堂进行进一步讲解。因此,才有了开篇时,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全成“低头族”的现象。 “学生觉得我的课有用愿意听” 传统的思修创新教学,多为情景剧、实践教学等看似热闹的花哨教学。但是,刘新玲教授课题组考虑用问题探究的方式,让教学目标侧重于让促进学生思辨,简单的“三个一”就概括了上课成效,即一周三次互动、一个有质量的问题、一个课后鼓掌。 在“思嘞个儿修”微信公众号上,每周更新4次内容,通过“你来看”“思修课”“多有趣”等推荐栏目,让学生们能够快速找到自己要学习的推文,要完成的作业,以及热点问题的讨论。“我们会把课堂作业放置于推文中,学生们看完后可以直接回复他们的想法。”刘新玲教授说。 虽然已经是农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修课的教学年龄甚至都比学生年龄还大了,刘新玲教授还是坚持备课。在她看来,如果不将最新的热点时事、最新的讨论话题放置在课堂上,就将教材与实际完全剥离了,既不能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他们觉得我的课有用,所以才会在下课后站起来为我鼓掌。”她说。 正是刘新玲教授课题组探索出的“专题性问题逻辑探究”教学方法,将学生关注的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特点问题、教材本身蕴含的理论、社会现实问题,整合在教材逻辑的框架下,设计出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探究、观察、分析社会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提问、思考,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界争论、价值选择和观点认同。 未来,为了使网络互动教学更加高效,刘新玲教授课题组将考虑引入新的互动软件,让学生全面参与进课堂讨论中。“我希望,学生们的观点可以和弹幕一样,出现在教学的电脑屏幕上。”她说,“那样,课堂就更加活泼、更有思辨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