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福建顺昌县洋口镇田坪村里泛黄的银杏树(10月28日摄)。深秋时节,位于福建省顺昌县洋口镇田坪村的银杏树开始逐渐泛黄,微风轻拂,落叶缤纷,仿佛一幅秋意美景图。(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新华社福州11月24日电 题:以“绿”生“金”——闽北山区生态扶贫调查 新华社记者孟昭丽、林超、王成 以“绿”著称的闽北山区福建南平在推进精准扶贫时,将“好生态”与“富百姓”巧妙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扶贫”之路。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以“绿”生“金”的探索已遍地开花,在实现产业发展、农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了闽北山区的“青山绿水”。 探路子:昔日“穷根”今日“金山” 6年前还因为地理位置而苦恼的政和县外屯乡洋屯村村民,如今却骄傲地说“家乡是一块风水宝地”。 走进洋屯村,两侧山势陡峭,中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这里四面环山,地势落差大、河流多,常常是十年九淹。”曾任村主任、如今是政和县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许仁寿告诉记者,村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水稻,却常因洪灾颗粒无收,苦不堪言。 在一位驻村干部的启发下,2010年起,洋屯村根据当地气候和地域特点,组织村民大规模发展莲子产业。“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莲子基地,产品供不应求,贫困村的帽子也摘掉了。”许仁寿笑着说。 南平市农业局副局长林承杞告诉记者,南平发挥“一方水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目前拥有顺昌菇业、浦城丹桂业、光泽鸡业、松溪笋业、政和竹业等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552家、家庭农场941家。 在闽北山区,一些乡镇因为远离城区、交通不便而成了贫困村。如今,远离城区的那份“纯净”反而成了“金字招牌”。在一些文化特色突出的贫困村里,正通过挖掘地方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等资源,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带动贫困户增收。 记者在顺昌县张墩村看到,新组建的旅游公司打造了葡萄园、苗木园、水乡渔村等农业景观平台,建成了全国首个“乡愁馆”,吸引了周边大量游客。2015年该馆共接待游客26.38万人次,参与农户每月增收11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