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海沧依托社区书院 为传承家风家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蓝本

2017-01-06 07:34:54 阿贵 林艺萍 林晓蕾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耕读传家,铸家风社风

厦门海沧依托社区书院,为传承家风家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蓝本

  海沧区“弘扬耕读文化”全面启动 林广明摄

东南网1月6日讯(福建日报 阿贵 林艺萍 林晓蕾/文 林广明 摄)“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日前,厦门市海沧青礁村芦塘书院正式揭幕,孩子们用洪亮清朗的声音,诵读着《颜氏家训》。作为“依托社区书院,传承耕读文化”的一个生动实践,如今,耕读文化的“因子”正在向全区氤氲开来。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与历史巨变之中。延续了数千年的耕读文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之下被不断侵蚀,乡土、乡情、乡愁似乎逐渐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天下之本在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已经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她不仅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且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文化传承。

回溯海沧历史,群贤辈出,灿若繁星。在这块土地上,培育出49名进士、104位举人,更有东林党后七君子之一的周起元、开台王颜思齐等仁人志士。“勤劳自强、好学文明”,这简单的八个字,就是这片土地人才辈出的“密码”。

在海沧区决策者看来,耕读文化不仅是海沧本土优秀的文化传承,对于海沧新移民以及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乡土”“乡情”“乡愁”,也便成为流淌于血脉之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而耕读文化,正是连结历史与现代,本土居民与新移民的纽带和桥梁。

当前,厦门海沧正以社区书院为主要平台,掀起一股“耕读传家”的热潮,将弘扬优良家风家训落实到最基层,勾勒出一幅铸社风、民风的新蓝图。

构筑共同精神家园,耕读文化的复苏可谓应运而生

如今走进海沧,耕读文化元素四处弥漫,在青礁村院前社的大夫第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诵《颜氏家训》,稚嫩的童音萦绕着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红砖古厝;走进东孚街道天竺书院,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水车、犁、石磨等农耕物件,展现着昔日的农家生活……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之交的“理学真儒”张履祥在《训子语》里曾经说过,“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成为提倡“耕读传家”的典型代表。

“‘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具有‘存身立命’的意义,可以说是传统家风家训中最基础的部分。弘扬耕读文化,对当前正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海沧而言,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谈起复苏耕读文化的必要性,海沧区决策者表示,随着城市化加速,征地拆迁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空壳化、青年流失、生态破坏、信仰缺失、精神颓废等问题相继涌现。为了给全区8万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和30万新厦门人构筑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创造性地复苏耕读文化,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绵延千年的耕读历史,为海沧新时期复苏耕读文化提供了可能。颜慥、柯翰、周起元、林文庆等八闽俊杰,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一直贯穿着海沧发展全过程,推进海沧不断向前发展。

海沧村柯井社张氏古民居有一副对联“清水澄晖新景象,河图献瑞耀文明”,就是对海沧耕读文化这一深厚传统的经典写照。

“耕读文化,对现代海沧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一种文化力的引领、引导作用,弘扬发展耕读文化是破解城市化发展问题的一把钥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利器。”在海沧区相关负责人看来,耕读文化将成为促进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的动力源,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的心态,打造融合开放的新城区,让广大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当前,国学传统文化在全国受到推崇,但专门开展以耕读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弘扬,据我所知,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如是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