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补缸师傅44年坚守老手艺 拯救“会呼吸的缸”

2017-02-09 11:10:18 林智岚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祖传古法补缸配方

林家福的补缸秘方,在于调制生铁粉的混合液体,由3种食用品调和而成,不添加任何化学剂。这是林家福爷爷传下来的配方,已经一百多年了。

补缸前,林家福先仔细观察酒坛,用小铁锤不断敲击四周寻找裂缝,分辨声音的差别,以此确认是否有裂缝。这些小小的裂缝,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小铁锤碰撞酒坛,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完整的缸体声音清脆,有破损的部分声音混浊不完整。”林家福说。

隐秘的裂缝找到了,就着手修补。

他一手拿铁锤,一手拿铁锥,小心翼翼地在裂缝两旁凿两个小洞。接着,拿出一根扁扁细细的如订书钉状的铁襻,在两个小洞之间卡上铁襻,把缸的裂缝收紧、固定。如此沿裂缝方向,等距离安装几个铁襻加固。

接着,顺着裂缝凿一道槽,将生铁粉拌上祖传的混合液体,填补于裂缝处。7天后那缝隙便完全凝结起来。林家福的补缸材料耐酸、耐碱、耐高温,补过的缸保证不漏。

生铁粉是必备的材料。林家福的生铁粉全凭人工自己制作,通常用废的铁锅、铁锄头等,在生铁臼里敲碎而成,费时又费力。

其他补缸师傅没有林家福的祖传秘方,只能用盐酸等化学品来调和生铁粉,或者用环氧树脂等黏合剂替代。“用树脂等化学品补缸,不环保,太阳一晒容易氧化,到时又漏了。”林家福说。

6万只大缸的守护者

林家福在厦门古龙酱文化园帮助管理6万只大缸。这些大缸整齐威武地站在晾晒场上,蔚为壮观。每个缸近一米高,顶上戴着斗笠一样的竹盖。黄豆在大缸里待上一年的时间,从轻盈的黄色变成深沉的黑色;然后移到池里再待一年,上面的液体变成酱油,下层的就成为做肉酱的材料。

好缸是做出好酱油的关键。这里的6万只酱缸,其中2万只是原先就有的,另外4万只是工厂扩建的时候,从周边倒闭的小酱油厂收购来的。“现在再也买不到这样的大缸了,传统的制缸工艺已经失传,新做的大缸容易‘流汗’,做出的酱油没有原来好。”林家福说。

最好的缸是会呼吸的。这6万只酱缸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十分坚固,透气性又极好。由于现在不再生产传统酱缸,对老缸进行修补、维护,成了林家福必不可少的工作。

深沉的大缸,承载着传统工艺醇厚的味道,令人经久不忘。林家福说,他要守着这些大缸,拯救这些“会呼吸的缸”。

采访札记>>>

留住老手艺

时代变迁,不少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竹编、手工刺绣、蜡染、泥塑、剪纸……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老手艺,如今掌握的人屈指可数。岁月流逝,如果这些老艺人相继离世,那些曾经辉煌灿烂的手工艺也就灭绝了。

有人认为这些老手艺之所以面临失传,是因为他们不赚钱,没市场,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实,尽管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这些传统手艺依然还有存在的价值。除了实际的功用价值之外,更为人们所珍视的,是其中蕴含的精神层面的价值。

老手艺人对待自己的活计,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多年的磨炼,让他们的技艺炉火纯青。他们身上留存着的,正是当今人们渐渐失去的工匠精神之所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