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莆田城厢马院村:老区村今朝变景区

2017-06-17 07:13:02 陈荣富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6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通讯员 易振环)

“端午节期间,每天都有外地的旅行社大巴进山来,游客超千人。”今年端午节过后,记者前往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邱庆照兴奋地说。

马院村位于城厢区西北部,与仙游县的游洋、钟山等东北部乡镇毗邻。全村245户、1150人散居在漈川、院里两个片区的山脚下,从漈川到院里,也需翻山越岭才能到达。80多年前,正因为山高路陡、地势险峻,这里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闽中独立游击区的发祥地和根据地。

革命旧址,再现一段烽火岁月

漈川是马院的入村口。村口左边的山脚下,散落着几排土木结构的旧瓦房;一栋两层的楼房前,刻有“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旧址”字样的纪念石碑,格外醒目,仿佛在向游客诉说当年的烽火岁月——

1934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福建临时省委)遭受国民党宪兵破坏,市委常委王于洁(仙游榜头人)幸运逃脱,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在莆田灵川西厝村重新成立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决定在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常太山区开辟新的活动据点;当年12月,沿海游击队与常太游击队会合,化装袭击了设在枫叶塘的国民党镇公所的民团常备队,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决定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惠安、永泰等闽中各县的斗争,同时把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分别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以罗汉里(第一支队)和常太(第二支队)为根据地,分别开展游击武装斗争。1935年秋,特委书记王于洁在常太漈川主持军事会议,把参加整训的沿海游击队、黄笏中心区游击队、常太游击队等正式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支队驻地和闽中特委办公机关都设在漈川。

漈川军事会议之后,中共闽中特委在失去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且没有正规红军部队参战的情况下,依靠当地群众,建立了闽中地区第一块游击根据地——莆仙边(漈川、外坑、金竹坑)根据地;之后通过打土豪、攻民团、杀恶霸,并相继发动大洋田赋处奇袭战、东山寨突围战、沃柄岑伏击战、河村桥伏击战、漈川反“围剿”以及三官塘遇袭等游击战,燃起革命烈火,并通过整合福清、仙游等地武装力量,使闽中游击根据地由常太山区向莆仙边界、福(清)永(泰)边界、莆永边界拓展。

除了“特委机关旧址”,马院村还保留着当年苏维埃学校旧址、牛鼻山避难点、地下水牢及革命先辈邱子国故居等。“每个旧址,都有一段感人的革命故事。”作为“革命剃头师”的后代,邱庆照对当年群众支持革命斗争的热情感到自豪。

红色文化,成为一笔珍贵财富

“没想到,这个偏僻的山村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今年初,莆田市城厢区委宣传部组织采风团进山采访,许多年轻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其实,不仅仅是年轻人,就是莆田当地的老者,也不一定了解闽中游击斗争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闽中游击区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特殊,一则由于闽中特委是在与上级党组织失联的情况下成立的,二是开展游击战争是没有正规红军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闽中游击区一直被遗漏,直到1988年12月,闽中游击区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15个游击区,得到中央相关部门正式确认,载入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长期从事闽中游击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