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发展篇
2017-08-23 06:12:2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
分享到:
|
199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到福清市调研农业农村工作。(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赵锦飞 通讯员 林宇熙)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实现中国梦,靠的是发展,靠的是实干。 理念源自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新理念又引领、推动新发展新实践。正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抚今追昔,在福建工作期间,无论是在特区厦门、老区宁德、省会福州,还是在省委、省政府任职,习近平始终提倡“经济大合唱”,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念,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 “功成不必在我。”他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以“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为闽东摆脱贫困、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他亲绘发展蓝图。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先后为厦门、福州绘制发展蓝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如今,两张宏伟蓝图已经变成现实。 他重视科技关怀人才。着力培育引领发展的创新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解决技术难题,让宁德大黄鱼“游”上餐桌,新大陆集团等一批创新企业不断涌现。 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国率先谋划和推进生态省建设,在世纪初以最严标准刮起“环保风暴”,让“绿色”成为福建发展最明亮的底色。 他始终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坚持发展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力改造棚屋区,让群众住有所居,情系老区山区,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在喜迎党的十九大的日子,本报记者深入八闽大地,且行且看且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倾力抓发展,推动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的故事。 实事求是,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习近平《摆脱贫困·滴水穿石的启示》 “他不讲大话,总是从小事做起,一件一件做起。”时隔30多年,回忆起习近平在厦门,蔡景祥的印象是“务实、唯实”。 1985年6月,习近平调任厦门市副市长,刚开始分管农业。当时,蔡景祥担任同安县委书记,常陪同习近平上高山、下海岛,搞调研。 “习近平认为,当干部有三招:第一是认路,路都不懂你怎么办事?第二是认邻,多交朋友。第三就是认特点,哪个地方有什么特色、什么资源搞清楚,心中就有数了。所以,他的作风非常扎实。”蔡景祥说。 蔡景祥回忆:“我记得,第一次陪习近平在同安调研,他告诉我说这是他到厦门报到后的第5天,当时调研了2天。后来,又来了几次,而且还在山路上颠簸了快2个小时,去了当时非常偏远的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始终注重走群众路线,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988年6月底,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由于历史等原因,当时闽东相当落后,全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成了“黄金海岸的断裂带”。 对新上任的书记,闽东人民充满期待。一些干部群众希望,他能新官上任烧它“三把火”,迅速改变闽东落后面貌。 面对群众渴望改变的眼神,习近平没有急着烧“三把火”,而是一头扎进闽东的山山水水进行调研,从认识闽东、熟悉闽东开始。 时隔29年,王凌对第一次见到习近平的印象依然深刻,当年他担任宁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习书记到宁德第二天,我突然接到地委办打来的电话,说叫我找一些介绍宁德情况的文字和录像资料,送给习书记。我赶紧找了些资料送过去,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实事求是,爱学习。”王凌回忆说。 当年7月初,习近平就带领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入全区9个县,开展为期近1个月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了到闽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 从实际出发,习近平对闽东的发展有了清醒的思考:当时闽东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 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 回忆起在宁德的工作,习近平曾表示:“一般讲,刚来的时候,说一些让大家热血沸腾的话很容易,趁大家的劲‘踢三脚’也容易,但是这个劲一挑起来,接着将是巨大的失望,我不能做这种事情。所以,我采取的办法是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有时还给添点冷水,而不是烧‘三把火’。” 习近平提出了“弱鸟先飞”的辩证法。“我们不要想干一夜暴富的事情,也没那个条件,但我们不能输在精神上,人穷志不穷。我给宁德的定位就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在2017年2月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中,习近平回忆。 在深入调研、思考的基础上,习近平先后撰写了《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文章,进一步理清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路——“关键在于农业、工业两个轮子怎么转”。 针对当时闽东以农业为主的实际,他认为,闽东穷在“农”上,富也要着眼于“农”。而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没有大前途。因此,必须抓大农业。 对于如何发展工业,他提出:“闽东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工业上主要是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两者一手抓,不可偏废。看准效益了,速度还是加快好些,这样闽东才能尽快缩小同其他城市的差距。没有好效益的,一个项目也不能上,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盲目上项目。这是短期行为。” 弱鸟如何先飞?习近平特别推崇“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习近平同志上任后,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搞形象工程,而是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做打基础的工作。宁德的事慢不得,也急不得。对当时人民热议的种种设想,习书记从实际出发泼了点‘冷水’,他说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但他又积极谋划,做好准备工作,他说将来时机成熟了,是可以大干一番。”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回忆道。 习近平提出的闽东发展路径,既实事求是,使闽东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又凝聚人心,振奋士气。习近平调离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0年8月12日的《人民日报》以《宁德越过温饱线》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经过多年奋斗,闽东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福州市及省里工作后,习近平依然坚持求真务实,着眼长远打基础,乘势而上抓发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透支未来、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延伸阅读: 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党建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