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 正文

生态高颜值 绿色添动力

2017-09-26 07:53:58 潘园园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分享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林改释放出巨大的生态红利

“感谢总书记,让我们绿了山包、鼓了腰包。”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69岁的村民李桂林逢人就说。如今,他没事就到自家种着花卉、药材的林子里转转,因为这林子就是他的“小银行”,“不用砍树一年就能增收好几万元”。

不砍树也能致富,16年前李桂林连想也不敢想。“林改前,这一片都是光秃秃的山,树砍了后没人管,也没人种。”当年,捷文村虽然有2600多亩林地,但因为林权归集体,村民没有林地经营权,更没有林木所有权和处置权,别说是保护山林,就是着了火也没人愿意管。

靠山吃不着山,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2001年6月,改革就从捷文村率先启动。 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新林权证。“一开始,还是很担心,认为上面没规定,政策不明朗,我们这样做到底行不行?”

就在这个时候,2002年6月21日,时任省长习近平到武平实地调研,为捷文村的林改一锤定音。按照这个思路,2003年以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受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全省逐步推开。2006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得到中央认可;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启动。

这是一场被称之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的改革,更是一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砍树也能致富”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之后,林农把山当作田来耕、把树当作儿来养。15年间,福建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7亿立方米。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62.96%提高到65.95%,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同样是靠山吃山,如今,福建林农们“吃”出了新花样。

2013年起,我省出台政策,实施“千万林农增收千元工程”,大力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业,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业,森林人家、森林景观利用等森林旅游业,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开发。如,光泽县止马镇林农冯维斌带头创办合作社,带动300多农户入股在林下种植中草药厚朴,就像把钱存进了“绿色银行”。

同样是靠山吃山,如今,福建林改成了脱贫致富的新载体。

2013年以来,省级财政投入3.3亿元林下经济扶持资金,其中扶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占资金总量一半以上。对贫困林农发展的涉林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引导林业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帮扶林农创业致富,确保帮扶一批、成功一批、致富一批。如,将乐县的全国首家纯森林资源培育上市公司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林地入股、合作经营、苗木托管、融资创业等四种模式,与林农合作发展林业,参与的林农合作收益每户每年高达万元。

林改一步棋,盘活万座山。从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林权收储机构到率先开展各种涉林保险,福建林改的探索始终未曾停歇。目前,全省已有37家省级林权收储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收储服务,有效防控林业金融风险;全省森林综合保险承保面积超过9000万亩,参保率75%,林农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破解新矛盾,改革不停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发生变化,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些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禁止砍伐,林农面临守着满山的林木却不能砍伐变现的尴尬。为破解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间的矛盾,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

生态得绿,林农得利。目前,我省已完成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达10万亩,既保住绿色森林,又保护林农的钱袋子。让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清新福建的“绿色不动产”。

2017年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十三五”期间实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面积20万亩。

“多亏了赎买政策,我们不用砍树、卖树,就把钱挣了。”永安市西洋镇旧街村村民罗范钦高兴地说,今年,他又投入10多万元,造了100多亩新林。“现在的政策这么好,我要多种一点,养老还要靠它们呢。”

“我们始终坚信林改的出发点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当在林改过程中出现难题和矛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2016年底,福建累计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4500多个,营林面积超过1100万亩。以林农为主体的福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0164元提高到2016年的14999元,年均增长10.9%,增幅高于同期全省城镇居民1.3个百分点。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环保监管由“督企”向“督政”转变

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探路者。

如何让生态美成为永续优势?福建上上下下以“机制活”为牵引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扑下身子、狠抓落实,推动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福建等生态文明试验区要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省长于伟国提出要求。

从在全国率先扛起环保“党政同责”大旗,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立下“军令状”,到出台生态环保“责任清单”,明确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从率先建立环保一季一督查通报制度,到各地借力中央环保督察,真抓实干促整改……我省深化环境保护责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环保监管由“督企”向“督政”转变,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倒逼机制。

“通过督政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真正让地方政府做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通过顶层设计创新机制,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感受到落实“党政同责”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变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动力,做到权力在哪里,生态环保的职责就延伸到哪里。

政绩考核指挥棒越来越“绿”——

对约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取消国内生产总值考核指标,把考核重点放在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上;率先实行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管理,我省优化干部绩效考核指标,把环保工作比重由2%提高到10%,对没有完成环保任务或发生环境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在干部提拔使用和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出台《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一年一评价,五年一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越来越多地区在项目取舍上先看“生态脸色”——

对新上的产业和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损害生态终身追责,绿色发展政绩加分”,正成为新的政绩观。

今年4月24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福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一次“全面体检”和“把脉会诊”。既是挑战,更是契机;既有压力,更带来动力。如今,“借力督察”这四个字已成为福建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词,以钉钉子的精神落实整改已成为福建态度。

运用市场这股“活水”,换来越来越多蓝天碧水——

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改革试验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从碳市场成交金额破亿元,到排污权交易额超过6亿元;从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家库”,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公布全省2247家参评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让污染老赖一处失信四处碰壁……我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深化环保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

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斩断污染企业资金来源——

目前,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1500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5%以上,并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今年4月,省政府通过《福建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7年率先探索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大中型银行先行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对外发布评价结果。到2020年,建成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体系,年末实现融资余额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

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67亿元攀升到2015年的1659亿元。去年12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创新性推出一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目标,到2020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3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

与此同时,我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注重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深化山海协作8条意见,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做到资源集约利用、污染集中治理。注重培育绿色产业新增长点,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至2016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超过20%,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超过30%。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到今年7月,福建已取得了28项改革成果,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完善国土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通过改革创新,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清新福建,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