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木栈道 李艺爽 摄 补好治水短板,“绿城”提升环境幸福感 “为了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我下决心主动把猪圈拆了。”日前,漳平市西园镇丁坂村村民吴小明主动拆除了自家300多平方米的猪圈。他告诉记者,这次借着镇里的“家园行动”,他将养猪改为种植百香果,收益不减反增。 在龙岩,今年有不少像吴小明这样的养殖户,自行拆除了猪圈,一些地方的村容村貌和水源地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将农村治水作为工作重点,与“河长制”挂钩,把生猪养殖污染、农村河道垃圾清扫、非法采砂等多项行动作为重点治理项目,提升农村治水能力,这是龙岩当地补齐生态短板的典型做法之一。 补齐生态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个难题该如何更好地破解? 龙岩给出的答案是,在治水上下足功夫。为此,当地在城市污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城区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补齐短板,改善水生态环境,使老百姓的环境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对于这样的变化,住在龙岩新罗区红梅小区水沟附近的居民感触颇深:“这里的水沟原本主要用于农田灌溉,由于无人管,形成臭水沟。近一年来,这条水沟变化很大,闻不到臭味,也看不到随处乱扔的垃圾,比以前干净多了。” 整治黑臭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目前,龙岩全市已建污水管道约438.25公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和监管系统。与此同时,还将按时推进黑臭水体有关指标的监测、公众调查评议等,推进第三方评估。 “不单要在提升农村治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见真招,更重要的是加速推进‘河长制’,确保水质持续趋好。”龙岩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龙岩市不断推进“河长制”工作,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全市共设立各级河长2549名。与此同时,龙岩还在全省率先建立“河道警长制”,专门配置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河道警长”,实现“河道警长”与“河长”全配套。 到2020年,龙岩市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培育形成一批污水处理市场化主题企业;确保全市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总体稳定在95%以上;龙岩各县(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依照规划,2018年至2020年,龙岩在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上,将计划投资15.74亿元,勠力奋进,加速补好治水短板,全力提升百姓环境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