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莆田:探索推进“五融五化”就地城镇化模式

2017-10-12 13:19:32 冯川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IMG_0762.JPG

莆田“五融五化”就地城镇化模式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南网10月12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记者从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福建省莆田市积极探索推进规划融合、功能融合、政策融合、产社融合、治理融合,逐步实现形态集约化、生活城市化、福利均等化、土地规模化、就近市民化的“五融五化”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创造了莆田模式。

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复莆田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4年,莆田市又获批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五年来,莆田市以“幸福家园”建设为抓手,探索了沿海、山区、平原不同区域的农村实现就近城镇化、就地市民化的路径。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1.8%提高到58.1%,由居全省第六位提升至第四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311元提高到15131元。

“五融五化”就地城镇化模式具体内容为统筹推进规划融合,逐步实现城乡“形态集约化”。统筹推进功能融合,逐步实现农民“生活城市化”。统筹推进政策融合,逐步实现城乡“福利均等化”。统筹推进产社融合,逐步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统筹推进治理融合,逐步实现农民“就近市民化”。

记者了解到,莆田在福建全省率先创新编制了《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实现“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逐步实现规划由城市延伸到镇村的全覆盖。在具体实践中努力贯穿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形成“城在田中、山水相依、绿色环绕、城乡相融”的空间格局。根据不同功能和定位,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建设,在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绿化、有线电视、垃圾处理、污水整治、教育卫生资源等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上,加快向农村的合理布局和覆盖延伸,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城乡一体化的成果。五年来,全市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

莆田市创新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全省最宽松、无门槛的户籍一元化改革,率先在省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在住房保障制度层面上实现机会均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两证合一,在仙游县率先试行“三旧改造”,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开展抵押融资贷款。这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带动城乡居民在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医疗养老、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趋于一致。实现农民“就近市民化”方面,莆田市高规格构建“大平台、大机制、大队伍、大服务、大群防”体系,实现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全覆盖、资源配置全优化、信息数据全联通。大力度激发基层活力,通过“中心村”党委建设,以强村带弱村,以先进促后进,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基础设施的科学串联,辐射带动周边村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

此外,莆田还按照“小镇景区化、景区园区化、园区专业化”的思路,推动11个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湄洲妈祖文化小镇、仙游仙作工艺小镇、城厢华林鞋艺小镇、秀屿上塘银饰小镇列入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秀屿冰雪小镇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示项目,在今年的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淡会上精彩亮相,引发各界关注。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村人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化组合。

莆田市委副书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程强表示,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莆田市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优的状态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