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东南网会客厅:品民俗 寻年味
2018-02-27 10:48: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
分享到:
|
评论:年俗可“走样”过年须走心 本网记者 林旻煜 之前,我曾询问身边朋友是否熟悉报道中列举的传统年俗,得到的回复基本是否定的。一阵阵“求科普”的呼声,折射了不少地域性年俗日渐鲜为人知的现实。 可要说年味因淡忘年俗而消散,也不见得。一来,年俗只是春节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春节所蕴含的渴望团圆美满的美好情感和文化内核,并没有消逝;二来,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主流年俗仍然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较之地域性年俗,前者更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春节民族文化记忆,能够引起更多共鸣。 我国曾长期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农耕社会,不少传统年俗带有强烈的农耕文明气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中,部分传统年俗因为种种原因,日渐走向消亡,或许难以避免。个中关键并不在于去机械捍卫或生硬传承个别年俗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传承发展经得起时代变迁洗礼的年俗的过程中,去铭记那份阖家团圆、幸福安康的“家国情怀”。 年俗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的年俗才有活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反对过年放鞭炮,既危险又污染环境,而不少人觉得没放鞭炮就没有年味的精神需求也要重视,因此催生了电子鞭炮。过往拜年需要登门拜访,如今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搞定了。有人说,没有当面交流,拜年仪式感淡化了不少。可交通、通信发达的现代社会,人际社交圈无限延展,拜年年俗自然也需讲求效率和彼此方便。社会的发展,为年俗变迁带来了可能。 年俗的推陈出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地域传统年俗,全盘继承不行,一概否定也不行。现代年俗要做好承接。在现代文明和新潮理念不断渗透进年俗的同时,也要对传统年俗中鲜为人知的内涵进行挖掘诠释和保护传承。如老福州人年夜饭中的“太平燕”和“鸭蛋”,寓意平安吉祥,现实中不少福州人已经没有了这个讲究,可那份历经千百年传承的赤子情怀不能丢。 年俗可“走样”,过年须走心。年俗的变化,可管窥社会发展变迁,见证国家民族的进步。突破形式的桎梏,传承发展年俗的积极精神内涵,让年俗成为一代代国人过好温馨祥和中国年的重要载体,也应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