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人民广场四季花海内奔跑。 福建日报记者 白志强 摄
生态美背后的系统思维
做好“生态+”,关键是要在融合上下功夫,让生态投资成为有效投资。在实践中,漳州把“生态+”具体化、项目化,把市区的“五湖四海”项目建设作为先行示范工程,以整体系统思维做好生态大文章。
在“五湖四海”的带动下,九龙江畔“百花齐放、百树成荫”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漳州各县(市、区)也陆续建成一批片林、花海、湖塘。
市民蒋伟华说:“漳州西边也有湖了,我不用再绕大圈到碧湖晨练。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总觉得像在画中。”
作为骑行爱好者,大学生郭捷最喜欢在假日骑着自行车,饱览漳州好风光。三角梅、美人蕉、蓝花楹、凤凰木等植物整齐排列;草甸、树廊、花海各个时令都有她的美;湖泊、花海、古刹、山峦相得益彰。
“‘海’,由漳州特色的花卉瓜果形成,凸显‘生态+’;‘湖’,则集中运用了五大滞洪区。漳州常有暴雨、台风天气,需要很多水利通道和滞洪区。‘五湖’将五大滞洪区的水体建设成特色的生态园,把基础空间转化成休闲区域。”同济大学庄宇教授认为,“五湖四海”项目建设站在城市上空、站在地图前面、站到群众当中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思维。
先后规划过漳州碧湖、西湖的同济大学教授卢济威认为,“五湖四海”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建设带动保护,用修补取代翻新,尽量保留一些“没有用的地方”和“可以发呆的地方”,用“留白”的方式让城市有田园味道,让市民有亲近自然的空间。
注重整体,更注重长远。2017年11月30日,一份由漳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定,将市中心城区5290亩的生态空间以人大立法的形式保护下来,严格禁止擅自开发建设和改变地块用途。“把一些重要的生态空间保护起来,给城市、给市民创造永续性的生态福利。”漳州市人大城环委主任朱志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