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理想社区项目组社工引导社区青年骨干参与社区公益事务讨论。
建立行业准入及监管考评机制
“一台几十万元的电梯,有的小区只用了七八年就要更换,有的小区用了15年只需要更换部分配件,这背后往往就是物业管理水平的不同。”福州一家物业企业的管理者告诉东南网记者。
福建省人大代表、省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林常青指出,物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只收费不干活,有的只做表面工作不做精细化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物业服务行业的门槛太低、考评机制不健全所致。政府部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准入机制和监管考评机制,对行业进行常态的、长效的管理,打击和淘汰一批劣质物业企业,提升整个行业的素质和形象。
而业委会代表业主履行权利,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政府部门应组织必要的培训,并进行相应的监管考评。“管业委会也要像管物业企业一样,要列入基层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林常青表示。
林常青还呼吁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第三方网络平台,让小区所有产权人通过实名制注册参与社区的公共管理,从而形成产权人表达意愿的快捷通道。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可以更高效地进行物业公司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处置物业维修基金的投票,以及改选物业或业委会的意愿征集等,使选票发放难、投票参与度低的难题被有效破解。
推进社工、社区、社会“三社”联动
“物业管理中的矛盾,主要还是业主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晋安区房管局物业科陈学荣科长如是说。
在社工李春芳看来,除了群众的公共意识和参与能力亟待提升之外,居民信息的不畅通和缺少发声渠道也是很多矛盾发酵的根源。她建议关注社区居民的动员和教育,搭建业主跟业主、业主与物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居民有更多发声渠道,并懂得如何发声。
而社会要为此创造条件。去年6月,中央在《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强调,要统筹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工作体系。
“也就是说,要以社区为落脚点,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引领和协助社区的社会组织去满足居民需求,解决社区的多样问题。”李春芳说,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将为社区治理带来新局面。
据介绍,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正在进行“理想社区”公益项目的试点,挖掘和培育社区居民骨干和能人,帮助他们去实现一些美好的公益设想,从影响小部分人逐渐影响到更多的人,最后带动社区的变化。
在福州市模范社区军门社区,社区党员干部每季度都会开展“大走访”活动,通过“入民户、访民情、交朋友、谈谈心”,解决邻里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矛盾。每月一次的“居民恳谈日”也是居民沟通信息表达诉求的重要场合,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居民群众齐聚一堂,构建“网格信息收集—工作人员现场解决—相关部门群策群力”的协商议事平台。
林常青认为,社区是人们共同的家园,媒体宣传社区的篇幅、频次要加大,要唤醒所有公民的公民意识,杜绝“台风天只有物业公司在扶树,居民袖手旁观”的现象;社区的政府官员、公务员、检察官、法官、律师要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区居民解决现实问题,将社会矛盾消灭在初始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