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我们的节日·端午】情暖端午

2018-06-19 09:37: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五月五,庆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点雄黄。”又到一年端午时。人们在多姿多彩的节日内容中品味中华文化的远香,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端午小长假,游客在东山马銮湾浴场拍照留念。 林华艺 摄

贫困户赶集

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黄起青 吴芳芳 发自周宁

高山土豆、笋干、香菇、土鸡土鸭等应有尽有,众多市民争相购买。16日,周宁县扶贫办、狮城镇在该县河滨广场共同举办“端午扶贫集市”。来自周宁各乡镇的13户贫困户,带着自家的农副产品来到这里赶集。

“这个集市办得真好!我今天带了12只土鸡来卖,不到半个小时就卖了10只。”贫困户李清妹说。

在集市边,许多当地的群众拿着手机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原来,这是近80户贫困户的农副产品网店同步上线,人们可以扫码关注,从网上淘买贫困户的农副产品。

在集市正中,兴福社区畲族妇女长条粽子义卖摊挤满了当地群众,两位畲族妇女正在现场制作粽子,备受青睐。据介绍,当天粽子义卖和联兴商行指定商品义卖所得的善款将全部捐赠给周宁贫困学子。

为了答好“精准扶贫”这份答卷,今年初以来,周宁县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行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春风行动”。

陪老人过节

范小辉 吴彬 发自建瓯

1 6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建瓯一家义工团开展“浓浓粽情,与爱同行”志愿活动。

10多位志愿者精心准备粽叶和糯米、肉等,来到建州老年中心,为居住在这里的100多位老年人包粽,几位老人家属和一位80多岁老人也加入包粽子行列。

志愿者们和老年中心工作人员把包好煮熟的粽子,送到老人们的房间里,并陪他们聊天。

看着送来的粽子,老人们高兴得合不拢嘴。92岁老人张钱球说:“感谢大家关心!现在社会真好,好人真多,让我们感到很温暖!”

18岁的志愿者叶姗、叶婧琛,是刚参加完高考的建瓯一中毕业生。“我是从初三开始一直陆陆续续地参加建瓯义工团的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这也是自己向上的动力。”叶姗说。

登门送粽子

陈国孟 发自仙游

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办公大楼前,粽子飘香,笑声不断。16日,该社区联合县妇联举办包粽子技能大赛。

“开始!”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选手们麻利地拿起粽叶在手中翻转起来,卷粽叶、装米、裹形、缠线……不一会儿,一个个饱满的糯米粽就诞生了。最终,李瑞英、林梅钦等5名选手以40多个造型美观、棱角分明的粽子成功夺得优秀奖,其他选手获得鼓励奖。

比赛中包的粽子,一部分发给现场村民享用,其余的由巾帼志愿者带给社区的3户精准扶贫贫困户和10多户孤寡老人。同时,社区两委干部还上门发放慰问金。

贫困户黄爱民在家中吃着热腾腾的粽子,高兴地说:“今天能吃到这么香的粽子,感谢社区和巾帼志愿者!”

社区居委会主任林云鹤介绍,举办这场包粽子比赛,旨在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助推社区脱贫攻坚,关心关爱困难妇女儿童和孤寡老人。

倾听

品味文化远香涵养文化自信

□刘敏

“五月五,庆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点雄黄。”又到一年端午时。人们在多姿多彩的节日内容中品味中华文化的远香,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交相辉映。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兼容并蓄,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有多大。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喜闻乐见、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这样一幅“历史长河奔流向前、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民族进步步履不息”的立体图景,又何尝不是一代代心系家国的古圣先贤不懈奋斗、努力争取所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能够回望多久的历史,就能迈向多远的未来。让我们呵护好传统文化的薪火,努力传承优秀文化精髓、涵养优秀文化命脉,更加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据新华社电)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