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图说福建> 正文
分享到:

宁德中药材产业:怀璧待君识

2018-07-30 08:35: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中草药种植平均收益是种粮的3到5倍,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风险加剧。坐拥得天独厚优势,如何缔造一方富民传奇?

贯岭镇黄栀子丰收。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摄

东南网7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游松柏 蔡雪玲 李加进)宁德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环境,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989年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就显示,宁德市分布的中药材品种达278科1138种,其中,全国重点普查品种227种,素有“闽东药库”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宁德中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耕耘,如今,全市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成为促进闽东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预示着中草药种植的发展空间巨大。

中草药种植平均收益是种粮的3到5倍,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风险加剧。坐拥得天独厚优势,如何缔造一方富民传奇?近日,记者走访了宁德市蕉城区、福鼎市和柘荣县,对当地的中草药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调查。

蕉城畲药:能否为散户型药农提供借鉴?

蕉城区目前有中草药种植面积5000多亩。然而,当地尚未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一个产业来统筹。如,2016年,蕉城区赤溪镇官岭村村民吴忠邦花5万元采购了百合的种子,当1000多公斤食用百合已到收成时节,却因交通不便,无人问津。同时,由于缺乏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种植户也面临很大风险。如,蕉城区八都镇闽坑村占地300亩的“九丰一号”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就存在种植、管理技术和销路的短板,不到3年就草草收场。

宁德青草药专家王道亨说,中草药散户型种植现象在闽东乃至全国都很普遍。这些农户种植的药材品种零散,基本种植单位一般都在5亩以下,不能形成产量优势,无法实现订单式生产。销售中药材仅靠“打游击”的药贩,根本没有价格话语权,在中药材市场激烈竞争中显得格外脆弱,亏损成了常态。

王道亨认为,蕉城农户在中草药种植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种植跟风。如2011年,看到太子参价格暴涨到收购价每公斤380元,蕉城很多农户动辄投入几十万元,结果,2012年暴跌到每公斤100元,2013年跌到40元,2014年跌到30元。二是种植方式粗放,栽培技术欠缺,收购价格不高。

记者在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却看到另一番景象。近日,北山村畲药陈列馆人头攒动,有“药王”之称的北山村村民蓝福禄正在为游客介绍畲药的药理。

北山畲村是蕉城区靠种植畲药致富的典型。村支书钟伏零介绍说,这里素有“山中无闲草,遍地皆灵药”之誉。为了摆脱贫困,村两委决定发展畲药种植。刚开始,种植出的畲药能卖出不错的价格。大批村民陆续加入后,很快就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滑。以海芙蓉为例,行情不错时每公斤可以卖约30元,最低时不足9元。

村民们茫然无措。当地镇村干部和种植能人意识到,如果不引导产业规范化发展,形成畲药生态圈,刚刚起步的畲药产业可能一蹶不振。2013年底,北山村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注册“畲地人家”品牌,大量村民加入,随后,“中华畲药种植培育基地”成立。

有了基地,多个濒临失传的畲药品种培育成功。目前,北山村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已达500多亩,种植有50多个品种药材,年产值1000多万元。

“去年,合作社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中草药加工厂。今年3月,合作社与台湾一家公司签订了5年合约,每年将为该公司提供加工后的草药半成品50多吨。仅此一项,就将增收近300万元。”钟伏零介绍。

蕉城区农作站站长阮炳銮说,北山村畲药种植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村民普遍掌握畲药种植技术,特别是拯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畲药,实现人无我有,掌握了价格话语权。二是特色种植,村民利用优良环境,结合栽培传统习惯,确立了科学合理的种植布局,做到了人有我优。三是产业化程度高,形成集聚效应,升级了产销模式。北山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使得一些稀缺的药材可以量产,同时,采取订单模式,药农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阮炳銮认为,北山村的成功经验,值得广大散户型药农借鉴。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