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的乡镇雏形(资料照片);下图为俯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2016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总书记要我们先富帮后富” “我是半个福建人,半个宁夏人。我人生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宁夏,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63岁的闽商柯允君,一年有80%左右的时间在宁夏,转眼就是20年。 柯允君是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7年,他作为11位闽商代表之一,参加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的闽宁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 “习近平希望我们把福建的先进理念和优质项目带到宁夏,鼓励更多福建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发展。”柯允君至今记得习近平当年的嘱托,“要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地干”。 那次会议后,柯允君决定把事业重心转到宁夏。他专门请人设计了一座寓意“东西合作、闪出火花”的不锈钢雕塑,立于宁夏的公司门前。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发泡剂和水合肼生产企业。 集力聚资,打造样板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是习近平当年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广大移民的庄重承诺。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考察时强调,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闽宁协作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机遇。“总书记要我们先富帮后富”,老家在福建晋江、从事葡萄酒行业的陈德启回忆说。事实上,闽宁协作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新机遇。陈德启2007年到宁夏发展,11年过去,曾经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如今在他的手中变成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 “移民村有3000多村民在我的酒庄打工,其中不少是原隆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们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公司还安排免费培训,掌握技术的工人月收入可达5000元。”陈德启说。 “他对菌菇种植非常了解” “每当想起总书记那句‘希望你们家生活越过越好’的祝福,我就信心倍增,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原隆村村民何利霞看着大棚里的菌菇,眼里满是憧憬。 2016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原隆村的光伏农业产业示范园,何利霞正在尖椒大棚里忙碌。 哪一年移民过来的,收入怎么样,老家还有哪些人, 孩子们怎么样……总书记问得很详细。 “我是2014年搬迁过来的,现在月收入2100元,土地流转费每年1800元,年底还有1万元分红,老家没人了,孩子们都从山里搬出来了……”何利霞激动地向总书记汇报。 万军红也是2014年搬迁到闽宁镇的,老人年迈、爱人残疾,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力。移民闽宁镇后,万军红经村干部介绍,到农业科技大棚打工,现在已经成了菌菇种植的能手。 “我当时正在蘑菇大棚里工作,总书记问我,菌棒从哪里引进的?一个菌棒能卖多少钱?看得出来他对菌菇种植非常了解!”万军红回忆。 这几年,何利霞和万军红各自承包了一个香菇棚,从打工仔变成小老板,年收入翻了一番。 “总书记看到我的眼镜片很厚,还关切地问我是否影响工作,当时我眼睛一热,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万军红说,去年12月,他在银川做了手术,视力基本恢复正常,手术费报销了一大半。“政策这么好,今后我更要好好干,不辜负总书记嘱托。” 园区负责人杨广平介绍,目前园区大棚近600栋,安置移民群众就业350多人,其中移民返租倒包大棚200多栋,每栋棚年收入可达5万多元。 “总书记要我们把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2016年7月19日上午,我们在闽宁镇光伏产业园门口迎接总书记到来。总书记和我握完手后还问了一句:你就是闽宁镇的党委书记吧?”现已调任望远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的钱冬回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总书记来之前我心里很紧张,但看到总书记后,紧张感一下就消失了。他始终面带微笑,非常平易近人。”钱冬说,“闽宁镇是他命名的,20年来,他一直关心这里的建设和发展”。 20多年来,闽宁镇已从8000多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76元,增长了20多倍。“闽宁村”奠基时所在的福宁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超过17000元。 “听完我的汇报,总书记很欣慰,他在福宁村新旧对比图片前停留了许久。”钱冬说,1996年,福宁村没有公路也没有树木,现在,它已成为一个现代化小镇,街道、学校、绿化等都一应俱全。 “总书记说,福宁村代表福建和宁夏的协作探索,代表两个省区结对帮扶取得的成果。”钱冬说,总书记的话语饱含着殷切的期望。 “2016年来闽宁镇考察后,总书记要我们把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钱冬说,“我们一定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加快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争取为全国的脱贫攻坚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辜负总书记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