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 正文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福建迈出新步伐

2018-11-04 08:09:24 张辉 吴毓健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林雯晶  
分享到:

新突破: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支撑体系

9月底,全国首台深海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在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下水投用。这被认为或将重构连江养殖生态,为推进渔业现代化带来重大变革。

“连江渔业根基深厚,渔业从业人员近20万,鲍鱼产量占据全国三成份额。”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会长吴永寿说,但长期以来,当地无序、落后、粗放的近海养殖模式,为海域生态渔业发展埋下隐患。

今年“5·18”期间,福州市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海上福州”海洋经济产业合作项目。后者作为国内海上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将在连江投用深海鲍鱼养殖平台与海域养殖平台,并希望以此为起点,推动连江渔业养殖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开启机械化、智能化养殖新模式。

“振鲍1号让鲍鱼养殖从近岸区域向3公里外的外海迈进,可实现饵料投放、输送,网箱上下吊装全部机械化,并通过健康养殖监控体系,实时监控鲍鱼生产情况。”上海振华海洋工程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区域代表程庆述说,未来三年,将有超过1万组这样的智慧养殖设备在连江投用。

正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连江渔民,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参与到全新的养殖体系中。“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为传统养殖户提供技术辅导、种苗供应、统一收购、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支持,未来还将导入休闲渔业等多元业态,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吴永寿说,目前已有近2000户渔民与其达成合作意向。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不仅要激发农村农民内生动力,更要汇聚社会资本、科技力量、外部经验等多方力量,从而构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为农业发展夯基础、添动能。

科技特派员和下派村支书,为推动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

今年3月24日,省长唐登杰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南平市调研。在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春耕现场,唐登杰与科技特派员深入交谈,希望他们多沉到田间地头,依靠科技兴农,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从1999年至今,全省共派出科技特派员超过12000人。他们活跃在农业农村第一线,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他们在广大乡村开展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用技术力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他们以技术和成果为纽带,按市场化运作方式,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和专业合作社、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同时,福建深入实施下派村支书制度,在省市县三级累计选派近2万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党建基础“双薄弱”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部门帮扶、资金捆绑、政策扶持”制度,推动驻村干部“带好一个班子、建好一个机制、找好一条路子、打好一个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历来是福建发展特色农业优势所在。

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闽台农业深度合作,提供了平台支撑。在这些园区的示范带动下,福建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已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我们对园区内的台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设立专项资金吸引台湾青年来园区就业创业,尤其注重加强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推广应用。”漳浦台创园管委会主任陈鸿辉以园区内的热带高优水果产业为例,“如今市场上走俏的树葡萄、黄金百香果、红心火龙果等热带水果新品种,正是由漳浦台创园引进并推向市场的。今年,我们新设立了闽台高优水果苗木科研基地,下一步着力打造高优水果采摘园,结合台湾精品休闲农业理念,发展集休闲、观光、亲子、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果园。”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然。

2012年以来,福建在全省70个主要农业县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三大工程。目前,全省已拥有一支近4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正成为再造乡土、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新成效:加快乡村振兴,助力富民宜居

今年国庆假期,武平县城厢镇云礤村光福森林人家,客流不断。58岁的邱光福是这家森林人家的主人,他说,2018年全年纯收入预计将超过20万元。云礤村,这个位于武平最高峰梁野山南麓的小村庄,密集分布着32个森林人家,从业人员近350人。

云礤村曾是全县最穷的山村,“山高林密多光棍,有女不嫁云礤村”。

“村民靠山吃山,上山砍木材、打野味、采摘野生食用菌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邱光福说。2000年左右,村里的15380亩林地全部被划为生态公益林。这意味着,曾经赖以为生的林木资源,再也不能随意砍伐。大批村民举家赴县城谋生,村里仅剩100多个留守老人。当时已年逾不惑的邱光福,也到武平县城做起了家禽生意。

转机出现在2006年。福建林业部门提出在山水俱佳处培育森林人家新业态的设想,并配套了品牌打造、标准制定、资金支持、龙头带动等培育扶持政政策。很快,森林人家这一全新业态,在广大林区遍地开花,成为福建森林旅游的当家产品。云礤村的村民开始逐渐回流,开办森林人家,发展林下经济,开门迎客,脱贫致富。今年,全省森林人家数量突破600家。同时,福建森林人家的品牌影响力逐渐走出发源地,在全国复制推广。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最终目的是促进富农增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特色现代农业富农兴农的故事,在八闽大地精彩上演——

食用菌是古田县一项富民主导产业。近年来,当地加大工厂化栽培,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培育健全食用菌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千家万户参与、分工合作、县域工厂化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古田食用菌产业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小农户约三分之二的现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

同为食用菌大县,尤溪县不遗余力地培育食用菌全产业链。近年来,当地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关键技术,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能力,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食用菌人才,率先推出黑木耳“福菌贷”。2017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8亿袋,产量12.41万吨,产值8.65亿元。

建瓯市拥有120万亩竹林资源。当地以创新驱动,不断挖掘竹产业潜力。2014年和2016年,建瓯分别与厦门大学和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级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去年3月,福建省“6·18”虚拟研究院竹产业分院在建瓯市设立并授牌。据测算,目前建瓯毛竹市场上,用于加工的原料竹价格为每根15元至20元,加工成竹帘可增值到30元,加工成竹地板可增值到50元,加工成竹纤维可增值到100元,加工成竹工艺品综合产值可达300元。

……

多年来,福建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较好经营效益,农民收入持续保持全国第六位。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5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6276元、占38.4%,比全国多出1248元,比重高出1个百分点。特色产业已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指向。行走在福建广大乡村,处处可以感受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以一种和谐回馈的方式共存。

2014年以来,永春县在县域内开展以“新房美化、裸房装修、古厝修缮、违建清理、搭盖拆除”等五项工程为整治内容的“清新桃源·宜居永春”三年行动,同时结合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治理,不断深化人居环境建设。

如今,永春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更整洁,山更青水更绿。于是,当地提出从“创建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的构想——利用本地生态与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代表的“游乐康安美”特色产业,推动9个A级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发展高端露营、精品民宿、骑行漫游等多元业态,谋划白鹤拳特色乡镇等文旅项目。眼下,永春的绿色生态与宜居环境,正不断释放红利,生动演绎着“好生态也能卖出好价钱”的故事。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4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9.6亿元。

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曾是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采矿历史600年有余。近年来,矿山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日益凸显。在矿山治理领域,大田县不仅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更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综合开发探索。当地提出矿山治理的“五园模式”,在复绿补植基础上,根据各个废弃矿区的地质、土壤特性,将其开发成家园、公园、果园、产业园、田园,实现生态恢复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地处偏远山区的屏南县,深挖古村落、古廊桥和古戏曲等在地传统文化资源,闯出一条乡村文创的特色发展路径。那些在城市里闯荡的文化学者、艺术家与游子们,纷纷寻着乡愁重返故里,扎根屏南乡村,开展艺术教育,发动村民参与。其中,光是双溪安泰艺术城,每年便吸引海内外超过万名艺术家、学者、文创爱好者前来交流考察、培训学习,带动游客20多万人次,乡村文创逐渐成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