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社会 > 正文

文旅融合,要有IP思维——2018中国文旅IP交流大会观察

2018-11-04 08:12:53 潘抒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2日,本届文博会首次举办文旅IP交流大会。与会嘉宾认为,文旅融合要有IP思维,突破市场开发模式和运营模式,推动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链转变,用IP体验吸引和留住游客。事实上,本届文博会展馆里,不少企业已在尝试和探索。

用新视野拓展新市场

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国内旅游市场的蛋糕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同质化问题饱受诟病。“文旅发展前景和空间被看好,其他行业纷纷转向,跟风严重,品质参差不齐。”在当天会上,恐龙园文旅集团首席创意主管虞炳说,目前国内各类文旅小镇、特色小镇已超2200家,且每年数量都在递增。

“文旅市场未来的消费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而是空间与时间的争夺战。”虞炳表示,游客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谁能做好沉浸式的游览和深入式的体验,谁就能获得游客更多的时间,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强调,这其中的核心是IP,因为IP能转化成有优质内容的游客体验,创造出景区与游客的情感联系。

IP是助力文旅形成差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得到认同。“挖掘IP要注意在地化。”厦门莲花罗汉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三川补充说,本地的才是独特的,莲花罗汉山三年前复建莲花书院,如今“景区中有书院,书院在景区”,不仅满足游客外在感官体验,也满足其精神内需,游客重游率不断提高。

展馆中也有不少文旅和IP融合的吸睛亮点。厦门云轩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敦煌研究院带来的敦煌壁画展,就是其中之一。走进展区,一段段敦煌经典故事通过画作重现在人们面前。“我们运用光影装置和高科技互动手法,让大家得到沉浸式体验。”云轩乐商务部经理陈巧玲说。

用新思路活化旧产品

传统的旅游购物仅辐射景区的游客,而旅游商品与IP紧密结合,就有可能打破地域限制。

成功的案例早已有之。此前,国家博物馆根据馆藏品海晏河清尊和杏林春燕文瓶做的餐具、台灯,就在文博会上赚足人气。国家博物馆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曾告诉记者,通过挖掘馆藏资源,短短几年内国博文创品的市场规模就达12亿元,文创品也让文化“活”了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

不过,目前文创品停留在抱枕、手机链、钥匙扣、冰箱贴等,同质化引起审美疲劳。“IP元素本身可能是缺乏活性的,需不断挖掘、整合和包装,文化元素才能重塑活化。”会上,娱乐资本论创始人郑道森说,好的IP能带出无数衍生品,产生产业价值增量。

本届文博会,云乐轩运营的厦门故宫文创馆也开设展区。“作为IP授权方,故宫希望突破博物馆衍生品品类单一的瓶颈。”陈巧玲说,除常见的养心殿冰箱贴,他们通过现场置景及数字技术,让大家通过VR实景体验穿越历史,度过“在养心殿的一天”。

来自台湾的法蓝瓷公司,选择与台北故宫合作,打造文旅IP衍生品。法蓝瓷展位负责人刘会荣告诉记者,清朝郎世宁所绘的《十骏犬图》为台北故宫所藏,企业得到授权后,利用3D打印技术和传统陶瓷工艺,经十几位巧匠近半年的打磨,让栩栩如生的画作,变成立体造型的瓷器。

用新方式讲述好故事

与会嘉宾认为,打造旅游文创IP实际上是一个全产业链工程。换句话说,这不仅需从景区设计、线路规划、文创衍生品等层面考虑,更要拓展深度与广度。

实景演出就是多维度开发的一个新方式。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头企业,山水盛典文化产业公司的副总裁张路林介绍,“印象刘三姐”项目,仅去年一年,票房总收入2.1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在她看来,实景演出只要挖掘出项目所在地的文化IP和符号,就能提升旅游商业价值,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层面,形成综合性、复合型的产业链。

郑道森则强调,当IP和景区结合时,要分析这个景区的消费人群和IP的消费人群的契合度。“如果一个IP和景区契合度高,就会发挥出协同效应,帮忙引流,带来更深层的用户体验。反之则未必,甚至可能有负面效应。”他说。

两岸合作和在地化,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台湾的文旅演出起步早,人文色彩较浓厚,在运营管理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大陆市场非常大,发展势头已经超过对岸。”张路林希望借助文博会加强与台湾同行的交流合作,“两岸携手做文章,用新方式讲述好本地故事,一定能推进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