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蚶山绿意盎然,不再是当年光秃秃、碎石遍地的样子。 许武 摄 2016年,莆田市被列为省级石漠化治理试点。经过3年努力,成效显现,已在光秃秃的石头山上种植近2000亩树木,有的已成为游客观光地 点绿成林,石头山上好风光 东南网12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刘金梅 吴志军)17日,记者来到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大蚶山,看见工人正在整地砌石,将裸露的山体隔成一个个石坑,然后往坑中填土,等待适合的季节种上树苗。大蚶山原来是光秃秃、碎石遍地的石头山,现在摇身一变,随处可见点状或带状的树木,第一批种下的400多亩树苗,如今已茁壮成林。 秀屿区位于莆田沿海,土地贫瘠,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但是人口众多,当地群众为了生计,长期以来,除了讨海捕鱼,大都选择就地开山采石,用作建筑材料,导致山体破碎,石漠化倾向严重。 2016年,莆田市被列为省级石漠化治理试点,当地政府利用省林业厅补助资金,开始在秀屿区的大蚶山和鹭峰山上植绿,先后组织人员,前往山东长岛县、獐子岛考察学习海岛造林经验,并委托省林规院专门设计石漠化治理方案。 “按1∶1∶1配比,种植木麻黄、台湾相思树和卷荚相思树,木麻黄防风抗碱,相思树耐旱,适合在沿海地区生长。”秀屿区林业局营林股负责人傅荣说,“除了这些苗木,还将种上杜鹃花等花卉,点缀其中,让石头山看上去漂亮夺目。” 不同于土层厚实的山体,石头山植绿属于无土造林,首先要解决的是固土问题。中标施工单位聘请当地有经验的砌石师傅,就地取材,把山上的碎石砌成水平阶或鱼鳞坑,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空间,像一个个墙体一样,固住水土,然后填上红土。从单体面积来看,水平阶比较大,可种植几十株树苗,鱼鳞坑比较小,平均可种植3株树苗,但是数量较多,每亩可达300株以上。 “坑底放置保水剂,保障树苗能够度过前期的供水需求。同时在山上建造人工蓄水池,积蓄雨水,提供水源并在树苗周围铺设塑料管网,方便护林工人浇水,成活率可达85%以上。”莆田市林业局营林站负责人林玲说。 由于石头山比较陡峭,山路崎岖不规整,为了便于运土造林,施工方往往还要自行开路,修筑便道,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据了解,2016年和2017年,省林业厅每亩补助1万元,2018年,由莆田自行筹资,市级财政每亩补助5000元,秀屿区财政每亩补助5000元。 今年,莆田自加压力,计划再治理2000亩石头山,其中,市级振兴乡村集团承担1000亩,秀屿区承担1000亩。目前,秀屿区已经完成造林600亩。 经过3年努力,莆田已在大蚶山和鹭峰山种植近2000亩树木。“大蚶山上有个天云洞景区,以前山体像牛皮癣一样,破坏周边环境,现在景色优美,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给当地乡村带来经济效益。”傅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