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区第一实验小学小老师教导学生吹奏葫芦丝。 丝韵飘香 培育传承新苗 在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民族器乐是该校培育畲族文化传承新苗的载体,这里的主角是葫芦丝。在四年(2)班,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合奏有模有样。据介绍,教授葫芦丝的想法起源于校本课程的开设,四年前校领导顶住压力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文化课之余还能演奏一两件民乐乐器。 “葫芦丝指法简单、嘴上技巧简练,学习时容易上手。这种乐器用竹子制成,蕴含着传统竹文化的因素,让师生们倍感亲切。”老师陈晓婷说。 学校充分利用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歌舞团等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对全体美育教师进行培训,先考核老师,保证每人都能吹奏葫芦丝;在这所学校,葫芦丝校本教材同样也是专人编制、免费发放。 经过四年的实践,一批批原本“五音不全”的学生逐渐对民族音乐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许多人不仅能简单吹奏,还能参加正式表演和比赛。 “学习传统丝竹乐器,不仅仅是文化课之余的兴趣小组活动,其意义更在于支持和实践义务教育学习与传承民族音乐技艺的改革行动。”校长何安法表示。 以美载德 拓展教育内涵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2017年,宁德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重视美育知识学习,加强实践环节,增强课程综合性。为此,蕉城区通过对学校办学文化传统的把握和辨析,确立了“以艺育德,以艺启智”的办学思路,不断强化艺术教育,逐步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缺乏硬件和师资。蕉城区一边筹措资金,在各校配置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器材、教具等,一边采取引进与培训相结合、任务驱动与兴趣激发相结合、名师带动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方法,努力消除艺术教育师资不足这一制约瓶颈,走内涵发展之路。 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蕉城各校还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建了器乐、书画、舞蹈、小主持人、足球等特色社团,参与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各校充分利用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成果展演,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几年的美育足迹,让蕉城的学校坚定了以美治校的办学理念,让蕉城的少年儿童在最好的年纪发现美、追寻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