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周宁萌源村:“窑”变的魅影

2019-04-15 16:37: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硋器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器具,如今也已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在周宁县萌源村,至今仍保留着这项传统的硋器生产技艺。

窑器成品

    东南网4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APP—新福建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黄起青 文/图)硋器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器具,如今也已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在周宁县萌源村,至今仍保留着这项传统的硋器生产技艺。

近日,记者走进萌源村肖家涨的土木结构作坊,仿佛进入了硋艺世界,成千上万件各式各样的硋器有序摆放着,用它们婀娜的魅影无声赞美着“妙手回春”带来的新生。

今年66岁的肖家涨是萌源制硋世家的第7代传人,14岁就一直跟在堂兄身边学习,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手工制硋的好本领。米缸、酒坛、花盆等硋器制作,他学得认真执着,最终样样拿手。

  制坯

要说硋器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细致的过程,揉泥、制坯、晾晒、上釉、装窑、烧窑……七八道工序后,一件硋器才算真正完工。从原料至烧成,这其中的任何一道工序若稍有疏忽,就会产生缺陷甚至报废。每天,肖家涨都要重复做这些工序,从不马虎,周而复始。

据说,制硋技艺复杂,道道工序皆学问。制硋的第一步就是揉泥,黑白粘土混合,揉3到5分钟,然后拉坯。肖家涨拿着一根长木棍,插进转盘上的孔,顺时针转动,笨重的陶车很快转了起来。不到10秒钟,原本还“蜷”成一团的泥便在肖家涨的双手下“站立”,硋底、硋身、硋口也慢慢成型。

肖家涨边做边说:“制硋要出‘形’,须心里先有‘形’。一只手得在硋内不断地往外施力,这对力度的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从而让硋呈现上厚下薄的体态,这样硋才能耐火烧,‘提’的时候才不会塌。如果客人要批量硋器,做多大多高,我每一样制作出来误差就不超过两厘米。”

塑成型的硋得先晾两天,用小木板进行重复敲打修整,让硋罐的表面光滑,同时去除粘土中的气泡,使其结实,然后再利用带花纹的木板打上花纹,晾上三五天,等硋土干透了才能上釉,釉干后才可以装窑进行烧制。

一件陶器在进入窑炉之前,还算不得硋器,用的功夫再多,也只是个半成品。烧制,作为硋器制造的压轴工序,在硋器的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肖家涨指着作坊旁边一个长20米、宽5米的斜坡式土窑介绍,他一两个月烧制一次,每一次都有两三千件硋器,烧制时间长达36小时,不休不眠。在这期间得不断“观火”以此来大致确定此时的温度,以便添柴。“火候不易掌控,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肖师傅说。

“如果硋器烧得好、卖得好的话,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我做的硋器除了供应本县外,还销往屏南、寿宁、福安、政和。”

如今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因为制作程序复杂、收益相对偏低,正面临着手艺传承难,以及后继无人等问题。

“制硋技艺毕竟是家族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老一辈优秀的东西需要我们传承。”肖家涨坦言,“制硋一般人看来就是脏活、累活,所以年轻人学习热情不高,而且学习制硋周期比较长,不少人半途而废,有的只学会皮毛,所以制硋技艺可能会面临断代。”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手工制硋感兴趣,节假日、寒暑假常常有大学生、中小学生一起来学习,他也乐意教授,无私传道。现在,他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儿子,即将回乡继承这门技艺,将手工制硋发扬光大。

作坊里,肖师傅用木板敲打硋坯的声音还在起落着,泥土无声,硋器有情。“窑”变那一个个魅影,感受硋器中曾经的温度。那古朴厚重的硋器,见证着流淌的岁月,演绎着民间艺人的执着坚守。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