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风带来新活力 ——“才溪乡调查”的新实践
2019-05-25 08:23: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5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刘必然 通讯员 张锋育 林斯乾)“做梦也没想到,活到这把年纪还能住进新房!”近日,上杭县才溪镇下王村,96岁的“五老人员”刘启隆激动地说。 时光回溯到老人的童年时代:1930年到1933年,毛泽东三赴才溪,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写下彪炳史册的《才溪乡调查》,揭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朴素真理。 过去是“中央苏区模范乡”的才溪镇,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如何传承发扬调查研究的精神?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调查。 “空心房”残破不堪,留守老人却不愿拆,怎么办? ——干部自带盒饭去村民家串门 走进才溪镇下王村,只见村主干道平坦宽阔,民居整齐划一,竹篱笆菜地错落有致。 “你们肯定想不到,过去村里处处是没人管的土坯房,小车都开不到家门口。”村支书刘永辉自动“揭短”,村民在外赚了钱就回乡置业,新楼起老楼空,“空心房”问题凸显。 2018年,下王村被列为上杭县唯一的省农房整治试点村。“光靠镇、村两级力量很难推动。村里留守老人多,怀旧情结深,宁可闲置也不愿拆。”才溪镇党委书记温文达道出苦衷。 “这些都是由干部双脚走出来、亲手绘制的,是发扬才溪乡调查精神的最好印证!”刘永辉说,去年7月4日,“空心房”拆除“百日会战”正式打响,攻坚工作组进驻下王村。为摸清祖房众屋权属,工作组逐户逐屋测量,拍照留存,建册归档。如今,村部里保留的房屋析产图上,详细标注了村民基本信息、家庭类型、房屋现有状况、房屋面积、社会关系等信息。 向日堂原是村里最大的宗祠,涉及200多户村民,但已闲置多年。“有的人家我们去了20多回,苦口婆心做工作。(下转第二版) 屁股往一条凳子上坐,心思就能往一处跑。”76岁的老支书刘祥忠说,伴随向日堂顺利征拆,治理局面大开。 其实,村民最关心的是补偿问题。为此,才溪镇制定出台了“空心房”拆除“以奖代补”和用于旧村复垦两个政策,打消村民对新建房如何分配、拆后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征用与置换等关键问题的后顾之忧。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许多村民清楚记得,工作组的干部自带盒饭来串门,到了饭点就边吃饭边聊天。 “人心都是肉长的。”村民刘庆谊不仅主动拆除了“空心房”,还无偿贡献60多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 短短3个月内,下王村累计签订拆除协议259户,拆除面积18606平方米。同时,注重科学规划、拆建并举,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90余万元——刘启隆老人一家正是得益于此,建起三楼新房,彻底告别了全家14口人挤在一座破旧土坯房的历史。 产业要振兴,民生要改善,有什么办法? ——13万字的调查笔记中找答案 岭和村种植大户王新泉最近忙得不亦乐乎。上个月才种完2000棵纽荷尔脐橙苗,正忙着除草、施肥、整土……第一次尝试新品种,老王干得格外卖力,盼望着早日结出希望之果。 王新泉是当地的农业好手。2015年,他培育的“王宫牌”脐橙被评为省优质果品,打响了镇里第一个农产品品牌。去年,他家收获5万斤脐橙——卖价不低,销路不愁,为啥还要换品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才溪镇大力引导农民种植脐橙,全镇种植脐橙1000余亩,去年脐橙年产量达300万斤。“王新泉从1996年起就开始种植脐橙。在去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果树严重老化,抵抗力较弱,亩产逐年降低。从长远考虑,必须推动果树更新换代。”才溪镇农技站原站长吴永华介绍说,新果树是从江西引进的大果型品种,上市更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产业振兴的办法在办公室里想不出来,只有在农业生产的实践、调研中找出来。”上杭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阙师坤说。 2018年1月,上杭县成立乡村振兴发展调研工作组,在全县抽调30名领导干部,组建6个调研小组,深入才溪镇开展调查研究,其中“产业兴旺”是最重要的课题。 “从走村入户到调查报告完成,前后历时三个月。”时任调研组副组长的阙师坤说,这次“新才溪乡调查”足迹遍布全镇所有建制村和村民小组,形成约13万字的调查笔记,得出才溪“立足建筑业、发展旅游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思路。 在此基础上,上杭出台了乡村振兴二十条系列政策,才溪也制定了乡村振兴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旅游农业”,扶持发展蓝莓、葡萄、脐橙等观光采摘农业。利用红色和绿色资源,积极培育集红色文化教育、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路线,新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宣传文化中心、纪念碑公园、溪流滨水景观、红军公田四季田园观光农业等设施。 “景区游客多了,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去年脐橙采摘节期间,来吃饭的人经常坐满20多张大圆桌。”王新泉说,认清消费市场形势后,自己也走上休闲农业的路子。 去年,才溪接待游客135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1080多万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18437元,同比增长10.2%。 跳出农门的人回来了,政务服务怎样做好? ——将密切联系群众进行到底 “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几乎没有闲在家的。”在下才村发坑自然村,村支书王伟自豪地告诉记者。 发坑,原名衰坑,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亲自将村名改为发坑,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发坑能兴旺发达。 王伟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才溪人勇闯珠三角,下才村曾有近一半的人在外从事建筑业。“随着农村活力的释放,跳出农门的人又回来了。发坑现有3987人,留在村里的就超过2500人。” 面对多层次的村民群体,政务服务如何对接村民需求?下才村参照城市社区管理,将全村分为5个网格区域,每个网格配备一个网格员。网格员主要由老党员、退休干部和教师构成。 “群众在哪里,群众工作就做到哪里。网格既是群众需求的前哨,也是公共服务的平台。”王伟说,新出的惠农政策或激励项目,网格员都会第一时间送到群众家门口。 王如新是一名退伍军人,2005年因妻子患癌早逝,他一人抚养三个小孩,艰难度日。“网格员知道我会修电器后,村里安排了相关公益性岗位,加上去年参加的激励性扶贫养鸡项目,现在每月收入就有两三千元。”去年,王如新摘掉了穷帽。 在下才村、发坑村,记者看到,蜜蜂、乌兔、黑豚养殖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处处可见,各种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老区群众闲不下来,乡村振兴充满希望。”温文达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