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记以平凡心真诚对待我们” ——习近平在宁德(十四)
2019-06-21 09:46:51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林雯晶 |
采访对象:邢常葆,1955年10月生,福建罗源人。1983年起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曾任宁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员兼宁德电视台台长。2015年退休。 采 访 组:田玉珏 薛伟江 李 政 采访日期:2017年6月6日 采访地点:宁德市三都澳迎宾馆 采访组:邢台长您好!我们来福建之前,就听说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期间,和您接触比较多。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什么印象吗? 邢常葆:我是从1983年开始做电视新闻记者的。当时宁德还没有电视台,也没有报社,我在地委下属的电视宣传中心站工作,相当于福建省电视台宁德记者站,工作地点就在地委办公楼里。当时整个宁德,做电视这一块只有我一个人,9个县也只有我这里有一台设备,我自己拍、自己编、自己剪、自己配稿,定期给省台送过去。 习书记1988年6月到宁德上任,一来就直接下乡搞调研去了。我第一次见到他是一个多月之后,他到市直机关各单位走访,和大家认识一下。那天我正在办公室里编一个叫作《太姥情》的音乐片,想把工作几年来积累的一些素材编辑成一部音乐片,借此宣传一下闽东的好山好水。他走进我的办公室和我打招呼,还看了我编的这个片子。他看完之后很高兴,对我说:“闽东的山水很漂亮,以后你们要加大宣传。”我觉得这位新来的地委书记既年轻,又亲切,没有大领导、大干部的那种距离感,很平易近人。 后来,因为我是宁德唯一的电视记者,所以他的会议活动都是我去跟访,对他在宁德期间的工作情况比较了解。又因为习书记这个人非常随和,喜欢和基层干部、和我们这些媒体记者交朋友,所以一来二去,我们就熟识起来了。 采访组:请您讲讲当时宁德的基本情况。据您了解,习近平同志对这些情况有什么评价? 邢常葆:当时宁德的经济状况是比较落后的,总体的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县财政大都在两三千万左右,一些大的县,财政勉强够发工资,小的县可能会有40%到50%的缺口,像周宁县、寿宁县就更加入不敷出了。很多干部出差,过了一年半载,差旅费单据还揣在裤兜里面,就是因为单位拿不出钱来报销。很多县都如此,不是一个县两个县的事情。 再就是路程远。从宁德城关出发,没有一个县是可以两个小时到达的,最近的福安县也要两个半小时。交通状况差,没有一条柏油路,都是土路,那时候要是下去出个半天差,眉毛、头发、全身都是白灰和泥巴,恨不得到了那里就先洗个澡。 所以,习书记刚来的时候,我们宁德的干部也好、群众也好,都对他期望值很高,毕竟穷怕了,我们想靠他的资源“抄近路”尽快致富。但是,宁德这种现状,硬件软件都跟不上,连最起码的路都不通,能引进什么项目?习书记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提出要给宁德的期望值降火,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进经济发展。他首先肯定了闽东过去取得的成就。从历史上看,叶飞同志曾在这里北上抗日打游击,闽东人民帮助做了大量工作,有一次叶飞同志遇险,也是闽东的少数民族群众把他救下来的。解放后闽东的贡献也很大,比如古田溪水电站就不是供应宁德本地,而是供应全省的。他说:“宁德具有革命老区人民的坚韧精神,让我很感动。过去闽东人不是没有做事情,也不是完全在等靠要。但闽东的现状制约着我们,一下子就做成事情是不现实的。”他教育广大干部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要脚踏实地总结经验,查找落后原因,实打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采访组:您提到当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出席的各项会议活动,您都跟访,请您回忆一下他当年施政方面有哪些事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邢常葆:我讲几个具体的事情吧。第一个就是1988年12月在霞浦开展的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习书记来宁德不久,就了解到这个地方交通情况不好,群众要想到地委来反映情况,都要有大半天浪费在路上,事情办不办得成还难说。他就想出办法: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 那一天,习书记得了很重的感冒,一直在打喷嚏、流鼻涕,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出发到了霞浦。他亲自坐镇,接待群众,一个一个了解情况,问得很详细。 当时有一个小学老师,家里两代人都在边远山村里教书,已经有十几年了。他对习书记讲:“我现在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还有其他一些毛病,在县里住着不方便,书记能不能想办法给我一个进城指标?”习书记了解情况后,觉得老人家很不容易,而且两代人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于是就和县里讲,这位老人的事情要想办法解决。这个事情就真的解决了。 后来,习书记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各有关部门的规定动作是一年到基层去两次,能当场解决的就把问题终结在基层,不能当场解决的就带回来限时解决。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亲下基层,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如果上半年从山区走就从沿海回来,下半年就从沿海开始走,再从山区回来,一去好几天,带着市委行署班子成员、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一起去,访真贫、查实苦。遇到一些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他就和涉及的几个部门说好,哪天、哪个时间,几个部门凑到一起,一次性现场办公,老百姓办事简便多了。他说过:“‘硬’的我们缺少些条件,可以多讲‘软’的,比如简化手续、改善服务质量,这些方面我们就很有一篇好文章可做。” 当然,他参加的其他一些下乡活动就更多了。在他的带领下,宁德干部深入基层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再一个就是关于林业建设。周宁县有一个造林大户,早些年率先搞多种经营,针对林木生长期较长的问题,在树林间套种魔芋、马铃薯等作物,搞长中短结合,成效显著。习书记到当地了解情况以后,非常高兴,让这个造林大户直接到地区干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让大家都来学学他的创新精神。一时间,“农民给干部上课”在全省都留下美名。 习书记的大胆创新之处还不仅体现在此。有一次,时任省长王兆国同志来宁德调研,习书记向他汇报关于林业发展问题。当时造林大户要想扩大规模,就要向银行贷款,但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政府虽然想帮助农户,但又不能干涉银行的贷款政策,十分发愁。习书记就向王兆国同志提出一个思路:“我们能不能用活立木贷款?老百姓种的这些树虽然现在还没长成,但再过二三十年,就是参天大树,价值不菲,能不能就拿这个作为资产去贷款?”他讲的这番话我记得很牢。最终这个方法到底有没有采纳,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深切感受到他那种迫切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的心情,能深切感受到他为了闽东发展大胆开拓新路的勇气和魄力。 第三个事情,是关于建数字基站。1989年夏天,邮电部准备在福建选址建机房,最初意向是建在南平,但也到宁德进行考察。习书记听到这个消息,认为宁德经济落后,通讯不能再落后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于是他决定找邮电部的同志好好谈一谈。当时,邮电部的同志住在邮政招待所,习书记早上早早起来,也没叫驾驶员,走路走了20多分钟才到。他到的时候,邮电部的同志还没起床,他也不急,就站在门口的操场上等。等到他们起来,洗漱完,出门一看,习书记已经等了那么久,非常感动,也非常佩服习书记的工作作风,所以在考察之初就对宁德留下很好印象。最终,经过多方努力,基站终于在宁德建成了。所以你看,我们宁德的区号是0593 开头,仅排在福州、厦门之后,这也一直被我们宁德人当成一种骄傲。 还有一点,就是他对修志工作的关注。1989年8月,全地区召开地方志工作会,我去做新闻报道,他讲的很多话都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你们做方志工作,很辛苦,一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埋头文海,搞学究。但是,你们做这些事情起码还可以留下你们的芳名,是谁写的就会留下谁的名字。你们看,我的秘书、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这些领导起草报告或是讲话,最后落款写的都是我的名字,而不是他们的。从这个角度讲,你们做这件事情应该更有动力。”他还说,修志是一件“非常‘得志’的事情”,希望修志人员“刻苦学习,顽强工作,真正进入角色,钻进故纸堆,从浩瀚的档案资料中挖掘珍宝”。在他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任领导像他这样重视地方志工作,都觉得边缘、觉得不重要,可他却发现宁德有搞地方志的传统,还主持专门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对这项工作作出具体指导,确实非常了不起。 习书记在干部工作上也有独到之处。他深刻认识到,闽东要发展,人才是决定因素。在他的影响下,闽东也确实出了一批优秀干部。他在位两年期间调整的县委班子成员,都称得上是历史上最精干的,工作上、作风上都很过硬。他用干部也很老到,既结合实际深思熟虑,又大胆起用新人,敢于做一些尝试。有的干部“其貌不扬”,习书记提出“放到基层去试试看”,结果一干工作,风生水起,就是他看中了这个人的潜力,通过大胆使用、强压担子,让人才迸发活力。他总说,当干部就要心正、气正,不能一想到提拔就想哪里有好肉,先啃下来再说。到目前为止,他任上提拔的干部都是兢兢业业、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个犯错误,没有一个出事情。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