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教育,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回国发展后,龚琳娜发现,她与中国观众同样存在着隔阂——中国观众的耳朵已经“非常西洋了”,哪怕一句意大利语都不会说,也无碍于欣赏《图兰朵》这样的意大利歌剧,但却不易接受像《忐忑》这样一个没有歌词、充满中国元素的腔韵的歌曲,甚至还觉得“有点搞笑奇怪”。 这些年,龚琳娜一直努力在打破这种隔阂——要执着地唱,不停地创新,并教给观众。从《忐忑》到《武魂》《小河淌水》,再到“24节气歌”,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次又一次地带给人们不同的音乐体验。她常常要到各地学习当地的戏曲腔韵,并巧妙地将其融合进自己的歌曲当中。 《忐忑》爆红后,龚琳娜开始反思自己的音乐路,而不是一味迎合听众。2017年,龚琳娜夫妇开始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精选古典元素,创作了“24节气歌”,一年完成24首新歌,每个月2首,由老锣作曲,龚琳娜演唱。 这些诗词都是古典的,而老锣的作曲却又非常现代,为了突出中国风、中国味、中国韵,使用笛子、扬琴、古筝、笙等中国四种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仅用低音大提琴和手风琴两种西洋乐器为辅助,也是为了更突出中国乐器,让西乐服务于中乐。 “刚开始唱古诗词,朋友质疑说,你这么唱,观众听得懂吗?”在龚琳娜看来,歌者最重要的就是唱出新意。 龚琳娜曾设想用电视节目推广古诗词和民族音乐。但最终她发现,你想唱《静夜思》电视台不要,你唱《金箍棒》他们才要。后来,龚琳娜每开一场音乐会,就邀请当地的少儿,现场教他们一起唱。 这些年,龚琳娜一直在做公益教育“声音行动”,探索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的声音唱出来,传下去。近两年来,她每周星期一晚上教小区的邻居唱歌,后来还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了《跟龚琳娜学唱歌》《跟龚琳娜来练声》的音频课程。 龚琳娜认为,各种大剧院、音乐节几乎都以西洋乐或流行音乐为主,中国音乐要在中国演唱市场据有自己一席之地的机会非常少,但其实中国音乐是有市场的,“中国音乐应该对自己的演出市场重塑自信”。她说,只有像《忐忑》一样经受了中国观众的检验,自己才有机会去世界唱歌。 厦门是龚琳娜今年巡演的一站。龚琳娜说:“很高兴能把自己的音乐带来厦门,与舞台上的孩子或台下的观众,一起感受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美。” “曲高未必和寡,我相信只要坚持把中国音乐唱出来、传下去,观众会明白的、接受的。”龚琳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