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平专场答记者问
2019-09-11 18:17: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王祥楠 |
东南网9月1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今天上午,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平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伍斌,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培栋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年前就叮嘱南平“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各地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探索和模式,南平在全国首创点绿成金的“三大创新”很有新意,请详细介绍一下南平是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习总书记当年就叮嘱我们“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但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而然变成金山银山,需要一个转化的路径。南平的“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大创新,就是结合南平实际,从南平的特色优势出发,对青山变金山转化路径的探索,目的就是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变成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让南平的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第一个创新是“武夷品牌”建设。南平优越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副产品基本都是绿色的、有机的,但长期以来,海量的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总书记当年到南平调研时,就要求我们“突出打好‘大武夷’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我们从2017年开始,在统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四个统一”要求(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实施“武夷山水”品牌建设工程。凡南平境内,经统一检验检测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农副产品,由政府统一授权使用“武夷山水”公用品牌,统一对外宣介营销,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比较好的实现了既富民又强市。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认为,南平作为一个地级市,系统谋划“武夷品牌”建设在全国是个创举。 第二个创新是“生态银行”建设。南平自然资源富集,但如果不转化,这些资源就是躺在山上、搁在田里的沉睡资源,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并未体现。为此,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指示,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的模式,搭建了一个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转化平台,前端将过去分散在不同所有者手中零散、碎片化的自然资源进行集中收储,中端通过规模化整治提升成优质资产包,后端委托专业运营商对接市场、对接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助力点绿成金。目前,我们已探索形成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武夷山五夫镇“文化生态银行”、建阳“建盏生态银行”、延平巨口乡“古厝生态银行”等多种模式。各县(市、区)都有不同模式的生态银行试点在推进。国家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我们的做法,拟将生态银行作为部级试点深入推进。 第三个创新是“水美经济”建设。南平全市有大小河流700多条,10个县(市、区)至少都有一条以上河流穿城而过,主要河流水质都在二类以上。但长期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不少专家说,南平水资源的价值不亚于森林资源的价值。前面我介绍了我们通过建设“水美城市”实现“水美之变”,很好地补齐了城乡建设短板,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国家水利部正以南平为样板,编制《水美城市建设规划导则》,为全国推广制定标准。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加快“水美城市”向“水美经济”跃升,通过创新“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既不断完善城市设施、功能,又打造一批亲水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源源不断策划实施新项目,实现城市颜值与产业价值的“双提升”,激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记者:南平是老区苏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靠后,但是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45公里,通车里程、万人公里数、高速公路综合密度3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请问,在地区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南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伍斌:南平是老区苏区,又是后发地区,但近年来南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坚持先行为本。“要想富,先修路”。多年来,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交通先行”的发展理念,致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全市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首位,建成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是坚持入规为先。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首先要把这些项目列入国家、省上的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有46个项目列入中央和省上的规划,最近我们又围绕“十四五”规划策划上浦高速、温武吉铁路、昌福(厦)铁路等重大项目。 三是坚持接续为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举全市之力推进高速、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安排基础设施项目392项,总投资占重点项目50%以上,为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接续滚动发展打好基础。 四是坚持创新为要。主要是创新融资建设方式,我们采取的建设模式有:用省市合作模式建设福银、浦南、宁武、京台5个国高网项目,用BOT模式建设武邵、邵光、延顺、南平联络线、顺邵等5个海西网项目,最近又用PPP模式招商武沙高速公路;我们施工方式有:通过代建监理一体化实施武夷新区绕城高速公路项目,通过设计施工总承包(EPC)实施国道353松溪葫芦门至白马岭等道路;我们的融资渠道有:土地收储运作、发行企业债券、引进社会资本、推进银企合作等,成功引进项目民间资本金45亿元以上,同时还通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滚动融资近100亿元。 记者:近年来,南平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大力发展的七大绿色产业之一,我想了解一下,南平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情况? 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培栋: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预计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居全省山区地市第一名(全省第六位)。今年1-6月,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49家,实现营业收入73.6亿,同比增长10.2%,特别是演艺娱乐业和以建盏、根雕、创意茶盘为代表的闽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2016年底到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大力发展的七大绿色产业之一,于2017年制定了《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重点围绕抓龙头、抓项目、抓平台,有力推动文创产业提质增效。 抓龙头,就是要解决文创企业“星星”多“太阳”少、有“船队”无“航母”的问题。近年来,南平把抓龙头、强骨干作为增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政策支持、搭建平台、梳理规划、跟踪服务等措施,培育了邵武味家竹木、浦城铭塔玩具等1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印象大红袍今年获得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企业;引导建盏企业“规下”转“规上”18家,有力带动整个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2018年,建盏武夷山水品牌估值达151.8亿元。 抓项目,就是要解决文创产业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的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文旅融合项目44个,总投资额达260.8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7个。重点引进建设朱子博物院、建盏小镇、影视基地等一批示范带动效应强、成长空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 抓平台,就是要解决文创产业规模集聚程度不够和形不成规模问题。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武夷新区与延平新城两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推动规模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于8月挂牌,目前聚集了思凯文化传媒等创新型文化企业20余家。下一步,我市将研究扶持园区发展的专项措施,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产业链、金融平台三个维度的增值服务。 记者:南平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着力创建“互联网+放管服”平台,在全省率先建设“全市重点工作责任清单与问题清单督查平台”,各项工作得到了从国家到省里的肯定表扬,请问南平在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中还有那些具体好的经验和做法? 南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伍斌: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是我们市委、市政府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南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审批改革做减法。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体化行政审批新模式,把过去分散在70多个窗口集中起来划分为6大功能区,实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工办理,通过这种方式变群众跑腿为政府内部流转、串联办事为联审联批。2013年以来,市本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精简率达56.1%。 二是互联网+放管服做加法。打造五级一体的“互联网+放管服”云平台,特别是全力推广电子证照,目前电子证照材料比2013年改革之前提升70多倍,1180项审批服务事项和130项便民服务事项中,569项实现“一趟不用跑”,578项实现“最多跑一趟”。我们还建立全省“重点工作责任清单与问题清单督查平台”,以及“随手拍”社会化监督机制,这些做法都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三是营商攻坚做除法。突出问题导向,刀刃向内进行攻坚。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四个阶段并联审批,目前工程建设事项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40%以内。同时,结合南平实际,在全省优先打响“闽税通”品牌,自主开发“减税降费风险监控平台”,让纳税人享受到应享尽享的优惠政策。今年1-8月份减税降费达到了40.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5%。围绕解决企业在办理用电手续方面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简化办电手续,电力获得省时省力优质。 四是服务企业做乘法。开展“实体经济服务月—千企大走访大调研大帮扶”活动,全市909名领导干部帮扶1386家企业。1-7月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年新高,工业利润增速连续3个月居全省首位。同时,创新 “互联互派互学”工作机制,民营企业选派10人安排在发改、工信等部门;市直部门选派10名年轻干部安排在市上市公司、“新三板”企业和小巨人领军企业,推动实体经济服务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 记者:今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南平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能否介绍下南平是如何推动科特派制度创新发展的。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南平、首创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创立、总结提升和推动发展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至今已经20年,由南平一地探索到全国推广。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20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与时俱进、深入发展,不断赋予新时代新内涵,努力实现搞活机制、用活人才、激活发展的多赢效应。 一是创新选任机制,推动“三个转变”。改变过去政府选派的做法,将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选派渠道从“单一”到“多元”、选派方式从“单向”到“双向”、选派对象从“个人”到“团队”转变,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供给。比如,从“个人”到“团队”,我们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492名科特派组建了75个团队,与龙头企业等组建了12个法人科特派。比如,我市引入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特派团队,攻坚氟产品共享检测、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吸引11家上下游企业延链聚群,正朝着打造千亿氟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方向迈进。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实现“四个拓展”。将科特派建在产业链上,改变过去科特派只是单一在农业农村领域现场服务,向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线上线下服务、创新创业平台拓展,提升科特派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比如,在向全产业链拓展方面,建瓯华宇集团引入南京林业大学法人科特派,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为集团带来近3亿元的经济效益。在向金融服务拓展上,南平市首次推出“科特贷”和科技特派员信用卡,由市财政出资,设立“科特贷增信资金池”,银行以资金池10倍额度向科技特派员初创企业发放贷款。 三是创新保障机制,做到“五个激励”。通过政策激励、考核激励、资金激励、推广激励、宣传激励,放活政策供给,强化对科特派的政策、制度、机制保障,更好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在考核激励上,我们按30%比例设定并单列年度考核优秀指标,同等条件下评先评优优先评聘、晋升职级。比如在推广激励上,鼓励科特派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农民、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让科特派“名利双收”,增强他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自觉性、自愿性和主动性。全市累计有1732名科特派参与建立利益共同体,引进、开发项目1705项。比如,科力种业公司是我市最早响应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企业,引进隆平高科种业参股,并选派20多名技术骨干作为科特派直接服务基地和农户,建立标准化种子基地1.5万亩,带动3000多农户增收1500多万元,优质稻种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南平的科特派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科技部先后在南平召开过4次全国性会议,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还将在我市召开,这是对南平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科特派在南平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让科特派制度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体现新作为。 记者:人们一提到南平,就会想起绿水青山,想到空气清新、气候凉爽。请问南平这些年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自己本地的情况已经采取了哪些特色措施?有哪些商机与海外客商共享? 南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伍斌:南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抓了四项工作:一是立足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重点抓好七大绿色产业,这是本届市委、市政府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经过20年的发展,南平经济增长了10倍,单位GDP能耗下降38%,增长方式、动力、动能正在加速转换。二是久久为功筑牢绿色屏障。坚决打赢水、大气、土壤三大保卫战,主要河流I-III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医疗危废处置率100%。三是尊重自然打造绿色城乡。南平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面积的29.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4平方米;森林蓄积量达1.73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同时,市委、市政府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四是与时俱进创新绿色机制。完成45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改革任务,特别是扎实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加速绿色发展地方立法,出台4部地方法规,创新“惩治•修复•联防•教育”四位一体生态司法“南平模式”。 南平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开拓创新,采取了一些特色措施:一是在生态审计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被国家审计署列为改革“抓得好,抓得实,抓出成效”的全国典型。二是在生态巡察方面,我们先是在顺昌试点,现在全市推广,主要是整合5支监管力量,设立大数据中心和“生态110”举报中心,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并探索实施综合执法,线上线下同步反馈处理问题,做到生态管护全覆盖。三是在生态工程方面,实施全国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田园综合体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厚植生态优势。四是在生态价值核算方面,全面完成武夷山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打造山区核算样本,初步核定武夷山市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2324亿元,人均101万元。 南平经过这么多年的绿色发展,有大量商机可以与海内外客商共享:第一,南平是宜居、宜游、宜养之城,境内山好水好生态好,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55家,是茶文旅融合的创业基地、养生养老产业的度假胜地。第二,南平是兴业、兴商、兴贸之城,我们梳理策划了294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七大产业支撑项目,并按照国务院批复,围绕行政中心搬迁正加快建设武夷新区,期待各界共建闽浙赣交界区域新兴的中心城市。第三,南平是创新、创业、创造之城,我们着力制定更优惠的政策,设立首期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产业基金、3亿元绿色产业发展资金以及2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全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幸福家园。 记者:南平市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朱子文化底蕴深厚,请介绍一下南平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传承与弘扬朱子文化,打造“朱子理学之乡”的? 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培栋:南平历史悠久,10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也是中原文化入闽通道。南平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闽越文化、建盏建本文化、茶文化、宋慈法医学文化、禅宗文化等源远流长。一代大儒朱熹,曾在南平琴书五十载,铸就了儒家文化的第二次高峰,南平被称为“朱子故里、理学摇篮”。如何传承好、弘扬好、保护好、建设好朱子文化,应该说南平具有独特地位、优势和担当。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子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围绕打造世界级的朱子文化品牌,调整充实了朱子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市委书记袁毅同志任组长,进一步加强领导、理顺关系、整合资源;颁布了《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从地方法规的层面为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以打造“全国朱子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着力实施“研究交流、融合发展、宣传普及”三大工程。 研究交流方面:一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研究顾问,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构建高层次研究团队,在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朱子理学精髓,着力提升朱子理学的研究层次和水平。二是邀请一批国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开设讲坛讲座,同时我们还策划国际性的朱子高峰论坛活动,推动健全常态长效的研究交流机制。三是提升办刊水平,实施高位嫁接,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办和海外朱子研究机构协作,把《朱子文化》办成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朱子文化权威学术刊物。 融合发展方面:一是打造研学基地。以建阳考亭书院为核心,推进五夫朱子文化生态园、延平书院、建瓯五经博士府、屏山书院、朱子祠等项目建设,力争打造成世界级的朱子文化研学基地。二是推动文旅融合。充分挖掘朱子文化内涵,融合闽北其他特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闽北文化遗产、历代名人资源等,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打造朱子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创新文创产品。加强朱子文化符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食品的创意研发,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 宣传普及方面:一是面向社会。拍摄《朱熹》《大儒朱熹》两部纪录片,即将在央视等媒体播出,借助权威媒体平台,推进朱子文化的高效快速宣传推介。二是走进课堂。做好《朱子文化简明读本》《朱子文化》地方课程教材的推广普及,推进“朱子四礼”等传承中华“礼”文化系列活动走进校园。三是拓展交流。充分发挥我市独特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海峡论坛——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朱子之路”研习营、“中国寻根之旅”、“朱子之歌两岸同声”音乐会、朱子婚礼、祭祀大典等系列交流活动。 记者:南平素有“绿色金库”的美誉,但资源“家底”不清、权属不明、数据重叠等问题,一度成为绿色发展的桎梏。请问,南平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活绿色新动能的? 南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伍斌:南平把绿色资源的家底摸清,为绿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方面我们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抓住南平作为全国唯一开展自然资源管理体制试点设区市的这一契机,从四个方面摸清家底,为生态银行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构建数据冲突解决机制,服务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创新技术规范,建立南平市自然资源“一套表”和“一张图”,解决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我们通过努力校对各类冲突图斑20多万个,核实解决原国土与林业权属数据不一致率超50%。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完成内业调查图斑数101.62万个、外业调查核实面积26279平方公里、外业举证图斑数16.63万个。 二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服务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在全国率先建成自然资源综合信息管理“一个平台”,归集4大类10项自然资源数据。建设全市“多规合一”平台和“多测合一”系统,整合共享各类规划数据和测绘成果。 三是构建资源确权流程,服务所有者权益统一行使。按照国家的部署,选择浦城县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编发统一所有权主体代表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一本证”,为后续行使所有者权益提供制度基础。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采纳了我市多条试点工作建议。 四是构建权益运营平台,服务绿色经济发展。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运营模式,搭建了绿色产业与分散零碎的自然资源资产之间的权益运营平台资源分散在各个领域,各个所有者手中,我们采取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多种方式流转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行整治提升后,通过金融模式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资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开发运营。目前,在森林、矿产、古厝等资源领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获得了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上级部门和院校的肯定。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