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儒青) 近日,一场“冰心故居旧式木床捐赠仪式”,让收藏家陈木高又一次走入公众视线。 这张捐赠给冰心文学馆的民国初年的楠木床,是用福州特有的脱胎漆器工艺制作的,历经百年仍如新制。陈木高说,木床见证了三坊七巷的一段历史,也见证了福州漆艺的辉煌。但他再三强调,福州漆文化博大精深,要让家乡人民了解这种雅称“福犀”的技艺。 “在我心里,每一次回收都是‘拯救’。这些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和心血,不能任之散落在外”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陈木高就开始为填充自己的“博物馆”而奔走于大江南北。如今,在他的工作室“师永精舍”,收藏品琳琅满目,像一个小型博物馆。各色各样的闽派漆器、珍贵的名人字画和从世界各地回收的中国艺术精品,令人目不暇接,驰魂宕魄…… 特别是那些铮亮的漆器,有的来自宋元,有的产自明清。这些有着数百上千岁的“老家伙”,或漂洋过海或翻山越岭,汇聚在“师永精舍”,默默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静静地展露着耀眼的艺术光辉。 上世纪90年代,漆器收藏一度乏人问津,陈木高却执着于此。他认为,寿山石虽精美,但其价值偏向于材质,而诸如漆器等手工艺珍品,既能体现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又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不乏美学价值。作为一名书画家,他还常从这类艺术品中汲取灵感,用古人的智慧激发现代书画创作。 一说起漆器收藏,六十多岁的陈木高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今年上半年,他从法国回收了一块清早期漆艺屏风,屏风上人物的相貌神态栩栩如生,甚至发丝、树木和船舶的纹理都纤毫毕现,漆艺作品有如此精细之造型,前所未见!他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工匠作品,而是极具美术价值的艺术精品,甚有宋元绘画之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老祖宗的匠心和智慧”。 作为福州漆艺的代表,福州脱胎漆器曾名满天下,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工艺三宝”。但由于工序繁杂,福州脱胎漆手艺如今正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难题。这些年,只要发现国外有福州漆器在拍卖,陈木高就会费尽周折去拍回。 “在我心里,每一次回收都是‘拯救’。这些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和心血,不能任之散落在外。”十几年来,陈木高从国内外收回了百余件精美漆器。他说,自己最终的愿望,是将这些收藏品捐给政府,并且建一个专门的博物馆向公众展示。 2011年春节期间,“中国福州漆器艺术展”在三坊七巷展出,一大批从海外回流的漆器精品首次亮相。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陈木高让福州漆器第一次系统地亮相,轰动海内外。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曾多次播出他的专题展。每一件藏品,都融入了他深厚的感情,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可以说,在漆器收藏领域,陈木高称得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我是一个福州人,不仅要将漆器收藏好,更应该让家乡人民对漆器文化有所认知” 进入展室的另一个区间,眼前的四方桌、香案、龙床、龙椅、龙纹藏经柜等,格外引人注目。五爪金龙和彩凤等图案,昭示着它们清代“皇家专用品”的身份。那完整的龙纹、细腻的雕填、历久弥新的金丝镶边,不仅凸显这些皇家用品的端庄华丽,更让人感叹这巧夺天工的匠艺。 陈木高说,这种不同于传统脱胎漆器的精美雕填工法,称之为“填漆戗金”,即先将填漆做好,沿着阴刻的花纹刻出纤细的纹路,再将磨好的金粉或者金箔等填进纹路里,使器物有着金色或者银色的纹理。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对此也有记载:“枪金,枪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戗银,朱地黑质共可饰……物像细钩之间,逐个刷划丝为妙。”此类漆器存世量极少,很多都是孤品。 “在北宋时期,漆器工艺就在福建扎根生长,却鲜为人知。”陈木高透露,早在宋代时,官府就在福州设“漆作”,专为皇家贵族制作漆器。由于福州人所做剔犀漆器精美绝伦,所以称为“福犀”。文物鉴藏书籍《格古要论》提到:“福州旧做者,色黄滑地圆花儿者,谓之‘福犀’,坚且薄亦难得,有云者是也。”根据考证,宋朝至明清的数百年间,福州雕漆工艺呈现出极高的成就,其中“福犀”漆在各地民间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福州漆艺声名远扬的历史闪光点,也是中国漆艺发展史上的一抹重彩。 展室内,一幅清代漆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画上,花鸟、山水、亭台、楼阁及人物等图案,层层叠叠,富有立体感,造型精美绝伦。陈木高说,这幅漆画也是皇家物件,据传与“乾隆六下江南”的历史有关,它恰能体现闽漆艺匠人在宫廷作坊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也说明“福犀”漆当时在皇家是极受推崇的。 “很可惜,这种工艺耗时过长,且程序太为复杂,到清中期便慢慢失传,直至绝迹。”在多年沉迷收藏“福犀”漆藏品的过程中,陈木高一直有一个心愿——要让公众充分见识漆器史上曾出现的如此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我是一个福州人,不仅要将漆器收藏好,更应该让家乡人民对漆器文化有所认知。”这些日子,他计划将这几件精美的“福犀”漆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寻找更多心有灵犀的有缘人。“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漆文化悠久灿烂的历史,看到先辈的能工巧匠曾创造的精湛和美丽的漆艺作品。同时,希望福州‘填漆戗金’工艺能获得人们的重视,为闽人先祖留下的宝贵财富感到欣慰和自豪。”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