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出炉 设8个保护片区38个重点区域
2019-11-05 20:47:2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卢金福保护区规划图 图片来源:《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东南网11月5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近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通知,公布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该规划保护范围为古“汀州八县”即现行龙岩市的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区、武平县和三明市的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行政区域,保护区面积约1.94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292.1万人(2018年末)。规划设了8大客家文化保护片区、38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 据了解,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客家文化,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福建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随后,福建编制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保护区已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和成果的整理,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3.4万条、项目36497个。保护区内现有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长汀公嫲吹、闽西汉剧、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万应茶、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和石壁客家祭祖习俗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另有35项、177项分别列入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区内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38名、市级传承人34名。目前保护区内已建立60个传习中心(所),大部分传承人正常开展传承工作。 此外,保护区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12处、历史建筑427处,其中土楼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闽西还拥有众多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村镇,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中国传统村落60个,福建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名镇名村30个、福建省传统村落63个。 根据 《规划》,到2035年,闽西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得到有效的整体保护,传承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客家文化深度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客家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客家文化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总体目标。 《规划》提出, 根据闽西客家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地理分布状况,以及保护传承的实际状况,确定保护区的保护格局。将保护区划分为龙岩市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和三明市宁化、清流、明溪8个客家文化保护片区,首批选择38个乡镇、村落、街区,作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 其中,长汀客家传统音乐、技艺、民俗与名城文化保护片划设5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着重营造客家民俗、客家音乐、客家舞蹈、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连城客家传统节庆、传统工艺与古民居文化保护片划设6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着重营造客家节庆文化、客家传统工艺文化、红色文化与客家历史文化名镇(村)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上杭客家传统戏剧、体育、祭祖与谱牒文化保护片划设5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着重营造传统戏剧、音乐、体育文化、客家宗祠文化、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名镇(村)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永定客家传统技艺、艺术、民俗与土楼文化保护片划设5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着重营造客家传统技艺、客家传统音乐、客家民俗、红色文化与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武平定光佛信俗文化保护片划设3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着重营造定光佛信俗、民俗绝技、红色文化与客家传统村落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宁化客家祭祖大典、传统工艺与宗祠文化保护片划设6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着重营造客家祭祖、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名镇(村)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清流客家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间信俗、传统技艺文化保护片划设6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营造客家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间信俗、传统工艺、红色文化与客家传统村落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明溪客家民间信俗、传统工艺文化保护片划设2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打造客家信俗、传统工艺、民俗、传统音乐、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名村融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通知》要求,龙岩市、三明市和省文旅厅等省直有关部门要扎实抓好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整体保护各项工作,充分激发新时代客家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持续加大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力度,推进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福建历史文脉。要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梳理和研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科学理念融入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与塑造城乡特色风貌相协调,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和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要凝聚客家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合力。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统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