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科技活水流入田间地头
2019-12-18 07:21: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闽北山区延平以农业现代化、品牌化的实践,破解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 科技活水流入田间地头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詹国兵)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福建调研时强调,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南平市延平区,耕地仅占土地面积的6%,和省内其他农业大县相比,农业土地总体利用率不高。“由于地理条件和传统观念影响,延平的农业质量效益不高,我们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展农业新空间,向农业现代化、品牌化要效益。”延平区委书记赵明正说,五年来,延平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突破山区农业发展瓶颈,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品牌农业转型升级。 科特派给力,农业大区转向农业强区 2017年,延平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攻坚战,拆除大量不合规养殖场,全面消除辖区内劣五类水质。水环境质量改善后,退养户面临着转产转业问题。 “我们派出科技特派员,引导退养户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优质高效设施农业。”延平区农业农村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杨家建说,不少退养户通过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的经济项目,找到了转型发展的路径。2017年以来,延平区新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幅增长,现有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等设施大棚建设面积近万亩,设施农业建设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有力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在大横镇博爱村,来自夏道镇的几名退养户建起了综合性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瀛洲生态园。“以前无序养殖污染环境,现在我们也更关注食品安全,选择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瀛洲生态园总经理陈文忠说。每到周末,生态园游客一拨接着一拨,吸引他们的除了无公害绿色瓜果,还有智能农业大棚。 “这座占地110亩的智慧大棚装备了南平第一套智慧农业系统,可以通过中心计算机系统收集数据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施肥和浇灌,不仅大大方便了作物管理,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人员开支。”陈文忠说。运用科技精准化、定量化的生产管理,目前企业已成为省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当前绿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发挥优势,以科技深挖新动能,才能够保证产品在当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博爱村下派第一书记魏祖能说。 在炉下镇,智能温控大棚已成为主流。去年10月,镇上25名党员成立炉下镇绿色产业党支部,将党小组建在新兴绿色产业上,分别设立了循环养殖、菌菇种植、鲜切花卉、溢鲜果蔬4个党小组,集中发展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的种植以及淡水鱼、小龙虾、大闸蟹、棘胸蛙等水产养殖,形成了“一个党小组、一面旗帜、一个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 “我们共流转土地1888亩,在区转产转业科特派服务中心的助力下,依靠高科技和现代化设施进行新兴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炉下镇党委书记何宏说,如今,镇里已形成众益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振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腾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近10家极具竞争力的合作社,在绿色转型上闯出了一片天。 经历了2018年还清“生态债”的阵痛,延平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通过转产转业的契机,我们借助科特派力量,将现代科技活水引入田间地头,促进了传统农业升级改造。”赵明正说,预计今年全区农业产值可增长6.5%,科技对全区农业贡献率达62%,农业大区正逐步向农业强区转型。 农企联手,品牌战略驱动农业增值 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业企业效益不高、品牌不强等问题,曾是制约延平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延平区农业企业在产业链之间形成互补,强强联手将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延平区,创建于1998年的长富公司是中国奶业前20强;创建于2005年的享通公司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与销售,发展势头看好。“两家企业发展至今,都形成了一定的口碑和市场,但同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杨家建说,为此,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帮助下,两家公司聚焦全产业链,在南山镇村尾村共同打造以“牛—沼—菜(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特色的享通长富生态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占地千亩的南山生态园和享通村尾农业基地,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高效、循环、生态、绿色,这是我们出产的乳制品和果蔬农产品在市场上畅销的原因。”生态园总经理兼基地负责人的徐金贵说,牧场内搭建的2000立方米阳光棚可以收纳沥干牛粪,而配备了先进固液分离设备的标准化沼气池则能保证生产出的新型有机肥无公害无污染。 运用有机牛粪及沼液种植出的果蔬品质好,市场价比同类普通产品高出20%,而长富巴氏鲜奶在全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订户已超100万户,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徐金贵告诉记者,循环农业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产业增收,双方品牌的影响力也相互渗透,市场知名度同时扩大,产品价格不断提升。 延平是“中国百合之乡”,发展百合花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曾经,由于百合花种球依赖进口,种植成本高,花农在销售和运输上较为分散,延平百合销路窄、竞争力弱。近年来,延平区通过引导花农成立协会,抱团发展,打响“延平百合”品牌,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2019年“延平百合”品牌强度达793,品牌价值9.64亿元。 在品牌战略指引下,延平百合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目前全区百合总种植面积约1.2万亩,产值预计可达6.3亿元,成为全国三大百合鲜切花产区之一。近日,“延平百合”被列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30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持续擦亮百合花金字招牌。 2018年,南平市打造“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助推闽北“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启发了延平区农业发展思路。11月,闽北·农特馆在福州开业,来自延平区“武夷品牌”农产品以南平润祥闽北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形式,与福州市场无缝对接。 “发展农业需要经验门槛,各自为营既脆弱也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我们有经验的农场主联合起来,树立品牌意识,做优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区内绿色农业。”作为牵头人的巨口乡圣丰观光农业示范园总经理胡宗远说,高山种养是延平区农业特色,而圣丰拥有福州直销渠道,企业牵头成立了南平润祥闽北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整合6万多亩高山农场,由圣丰牵头引介销售渠道,采取股份合作方式,保证生产到配送一条龙服务。如今,联合社与福州132家高端生鲜市场建立供销关系,每日可以实现10吨以上的供货量。 “高山种养成本高,市场价格也会比普通的农产品高出30%以上,联合能有效降低成本,进一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以及安全。”胡宗远告诉记者,如今,“会呼吸”的坡田大米,高海拔放养的“草原牧鸡”……联合农场出产的招牌产品由于品质卓越,又有“一品一码”安全溯源,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据了解,如今,延平区正积极创建“一朵花、一篮菇、一棵菜、一筐果、一袋奶”的全国优势特色农产品示范区,迈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大舞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