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一都镇:古驿道上的文化之旅
2019-12-27 09:30: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千年长亭静静地俯卧在溪上,诉说着一个有关孝亲的故事。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摄 有1200年历史的福清一都镇至今保留着两条古驿道,修复古驿道及驿道上的古建筑,挖掘乡愁记忆,得以重塑失落的乡村文化 古驿道上的文化之旅 东南网1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文/图) 古驿道与古街 近日,在福清一都镇龙屿古街修复工地,一根根粗大的木条,整整齐齐地码在地上。“别小看这些木料,大部分是清代的老木料,这都是从旧街拆迁改造中收来的。” 福清民间收藏修复专家陈修俊近日对记者说,古街改造要修旧如旧,没有这些老木料,就修复不出古街的文化风貌。 “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深藏着当地人的无限留恋和记忆。”一都镇书记林雪峰说,古街是乡愁文化的最好承载点,应还原其独特的味道。 一都古镇有1200年历史,镇内分布着许多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桥。作为永泰、福清、福州、莆田四地往来的交通要道,一都至今还保留着两条古驿道。一条是永福驿道,曾是永泰通往福州、福清唯一的官方驿道;另一条是莆福古道,又称“十八踏”,是莆田学子进京赶考的重要通道。其中,永福驿道有两条古街,一条位于一都村,俗称“龙屿古街”,另一条位于东山村,俗称“大招古街”。 龙屿古街长约200米,保存较为完好。街巷用石板铺砌,两侧房屋均为上下两层,其门窗、门槛、柱梁、“美人靠”靠椅等因年久远,呈现栗色,给人怀旧之感。这里曾是唐宋元明时期的一个商品集散地,现在还保存着民国初期街市的风貌。 龙屿古街中段有一个小巷。穿过小巷就看到一座古老的石桥,当地人都叫它“马齿”,学名石蹬桥。该桥经过400多年风雨沧桑和洪水冲击,依旧牢固。驿道沿途散落着欧阳修题刻、状元厝以及古桥、古街、古寺、石刻等诸多遗迹。 “这几年一都镇逐步修复古驿道及驿道上的古建筑,以打造‘山地慢城’为目标,利用枇杷文化季,推进全域旅游,将古驿道与东关寨、状元厝、后溪漂流等串联起来,全面提升一都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林雪峰说。 重建明式长亭 当年古驿道往返的旅客中,除了学子,更多的是谋生的工匠和商人。有将鱼鲜海产品、龙眼鲜果贩卖到福州的,也有将木炭、锄头柄等山货土产挑到莆田大洋或者福州交易的,更有前往大洋或者福州走亲访友的,天长日久,好多石蹬道上的石板都磨出一道道深沟。 古驿道在溪边蜿蜒向前,旁边是数百亩的百香果园和脐橙园。有一座清代玉灵宫,对面是一座22米长的明式长亭。再往前200米,是另一座28米长的明式长亭。“天下伤心处,劳芳送客亭。”亭,和“停”字同音,古时,人们要是离别或者远行,亲朋好友都会自发来到郊外的长亭为他送行。 “这两座长亭全部是用老物件重建。”陈修俊告诉记者。 陈修俊是福清阳下街道作坊村村民,30年来,他收集了包括石臼、瓷器、陶器、木器、服饰、眠床在内的十几万件各种民俗藏品,密密麻麻地堆积在几个仓库中。 农村农舍改建、城市旧城改造,很多旧家具、旧物件被当废品处理掉。而这些“废品”在陈修俊眼里都是宝贝,他都想办法收购来。一都古镇古驿道修复中,他捐赠的老物件起了大作用,建了两座长亭、一座长廊、两个四角亭。“古驿道要有古味,没有这些老物件就少了灵魂。”他说。 长亭造型古朴,亭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十分雅致。87岁的李记兰在长亭里晒太阳。去年修复长亭以后,夏天纳凉,冬天晒太阳,这里成了村民们爱去的地方。 眼下正是百香果和脐橙采摘时节,村民忙着包装打包百香果,有游客慕名前来观光采摘。李记兰坐在家门口的长亭,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高兴地说:“来玩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热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