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陈文英:刀光剑影中的“舞者”

2020-02-11 08:37:2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1月11日晚,在2020年平潭新春系列联欢晚会现场,由平潭实验小学学生组成的藤牌操表演队登台献技,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场年味十足的“非遗盛宴”,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围观。这群孩子的师父正是平潭藤牌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文英。

学艺:苦练绝活,走上传承路

陈文英正在表演藤牌操 江信恒 摄

走进平潭藤牌操传承基地三楼陈列室,记者一下就被墙边整齐摆放着的长枪、短刀、鹿角叉等兵器,以及造型各异的虎头藤牌所吸引。

要灵活运用这些兵器与藤牌阵法并非易事。陈文英告诉记者,藤牌操训练强度之大,让不少学员望而却步。“我这一批师兄弟,大部分人就是倒在了‘鸳鸯步’这招上。”他说,许多人扛不住,新鲜劲儿一过就纷纷退出了。

陈文英口中的“鸳鸯步”,正是藤牌操的精髓所在。这种步法以腿上功夫见长,要求练习者蹲下身子,降低身体重心,双手摆好架势,两腿交叉快速前进,对体能要求极高。

现场,陈文英为记者演示了一遍“鸳鸯步”,只见他不仅步伐扎实稳健,还能一边举起武器与藤牌比划,一边与旁人交流,大气不喘一口。“若能够用此招行动自如,才能进而学习阵法。”他说。

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练好藤牌操,陈文英白天在外务工,晚上才一头扎进由石板条搭建的简易训练场练操,时常一练就是一整夜,直到将“蹲跳滚爬”四项基础功夫完全掌握,方才出师,这花了他3年多的时间。

在他看来,学藤牌操门槛不算高,最要紧的是需勤练不辍。之后,陈文英逐渐成长为藤牌操传人中的中流砥柱,常利用空闲时间义授藤牌操,在当地已积累了一定名气,一年到头要承接十数场演出。

可事与愿违,平潭藤牌操由盛再度转衰,几乎就是转眼的事。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藤牌操的观众逐年减少,老师傅相继离世,其它藤牌手大多涌向外地谋生,而年轻一代却不愿意接班。

更令人担忧的是,藤牌操保留下的正宗套路仅余三分之一!若不加以保护,很有可能会上演“人亡艺绝”的悲剧,这让陈文英的心里火急火燎。

“藤牌操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一定要守护好!”陈文英谨记师父的嘱托,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开始了传承藤牌操的“保卫战”。

传承:破除旧规,焕发新活力

陈文英正在指导台湾青年练习藤牌操。 江信恒 摄

由于藤牌操的武术特性,其传人一度以男性为主,他们大多是家中顶梁柱。一直以来,藤牌操演出都是以“纯义务、零收费”的模式进行,难以糊口,如何生存?这成了限制藤牌操发展的桎梏。

转机出现在2012年初,央视《新春中国行》节目组来到平潭,全程直播了藤牌操表演,向海内外观众展示这一民俗瑰宝,藤牌操一时名声大噪。

此后,商演的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藤牌操手也有了收入保证。同时,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将藤牌操与海岛旅游、两岸文化交流相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活动,收获了来自海峡两岸民众的青睐。“演出场次与昔年相比,翻了一番。”陈文英说。

2012年底,平潭藤牌操协会应运而生,陈文英任副会长、教练员。他联合其他传承人对藤牌操表演形式、伴奏音乐、服装道具等进行革新,让表演更加流畅、紧凑,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创编了易学易练的藤牌武术操、藤牌健身操,降低入门门槛,吸引更多人加入。”他说。

如何才能走出传人青黄不接的困境?平潭藤牌操协会破除“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规矩,将传承触角延伸至当地驻军、中小学校,并开始吸纳“娘子军”,为藤牌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血液”。

洪芳便是首批拜在陈文英门下的女弟子之一,如今耍起藤牌操已经有板有眼。“一听说开始招收女学员,我便赶着去报名了。”洪芳笑着说,“刚开始,我几乎每晚都腾出2小时,在陈教练的指导下训练,原本只是抱着强健体魄的目标坚持下来,现在我也能指导师弟妹练习了。”

在2020年第四届平潭少儿春晚上,陈文英的小弟子们上台演出。 江信恒 摄

近年来,藤牌操开始频繁在重要场合中亮相,发展可谓有声有色。2017年1月,平潭藤牌操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再次迎来了重焕光辉的时刻。2018年7月,平潭藤牌操传承基地落成,分散在各地的藤牌操传人得以来此交流学习,努力恢复部分失传的套路,还能对其进行重新打磨改良,更好地发挥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如今,陈文英将目光投向文创行业,希望能够紧抓文创热潮,吸引艺术家来岚开发藤牌操相关文创产品,让这件“传家宝”能够走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藤牌操承载着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正能量,我期待着,能有更多人将它学精学透,传承下去。”他说。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