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立足特色,走好闽北乡村振兴路

2020-08-09 08:14:27 作者:赵锦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曾大龙 邓雪)

去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如何稳步推进脱贫攻坚,走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南平上下击楫而进、响鼓重锤,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158人实现稳定脱贫,5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受疫情影响的458户1450人均妥善安置。“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我们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抓住南平生态最大优势,按照省里对南平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南平市领导说。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生内力

从3月初复工开始,政和县澄源乡澄源村贫困户吴榅生在家门口的云根茶业有限公司就业。作为一名半技术工人,晒青、封装等工序他样样拿手,一年工作200多天,工资稳稳两三万元,不至于因疫致贫。“家里脱了贫,大娃在幼儿园上学,今年最大的希望是能生个二娃。”怀此愿景,45岁的吴榅生动力满满,干活格外卖力。

“现代特色农业是闽北七大绿色产业之一,我们选择与政和生态、人文相得益彰的茶产业作为突破口,全县现有茶园11万亩,种茶农户占全县农户75%以上。”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必兴说,白茶价格逐年攀升,茶青跟着水涨船高,今年一度涨到了每公斤30多元,茶农亩年平均获利5000元,成为贫困户增收最重要的渠道。

对于全县茶农来说,还有一个大大的利好——政和白茶城7月初已经全面封顶,预计明年4月春茶上市时开业。“白茶城的意义在于对周边乃至全国的白茶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成集茶叶展示交易、期货拍卖、白茶价格指数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白茶集散中心,完善政和白茶产业链条,解决仓储、物流、品牌等产业痛点,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白茶城常务副总经理孙晓伟说。

不仅仅是茶产业,南平各地根据资源禀赋,选准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绿色产业,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邵武氟新材料、武夷山健康养生、浦城生物产业各擅其美,而且通过开发专门公益性岗位、建设扶贫车间等举措,让有就业意向的贫困劳动力实现百分之百就业。

创新机制,下足“绣花”功夫

2018年,光泽县县级贫困村司前乡长庭村实现脱贫摘帽。但是,从27户贫困户到全村400多户村民,摘帽后如何送一程?驻村第一书记李龙锦在思索。

正好,县工商联的高位嫁接,发展局面一下子打开了。依靠县工商联的牵线搭桥,长庭村与止马镇仁厚村联姻,搭上了优质稻及稻花鱼养殖这辆产业快车,今年试水200亩优质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既要有弱鸟先飞的想法思路,又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这种优质资源的高位导入,让产业发展少走很多弯路。”李龙锦说。

两村之所以能结成对子,正得益于去年南平新推的“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机制。南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书标说,通过高位嫁接,将理念、资源、要素等精准导入农村,有效激发“三农”发展活力。同时,引导机关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民情、解民忧、促发展。

目前,南平从市县乡机关单位筛选出1695个有较强战斗力、执行力、创造力的党总支、党支部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实现全市1635个建制村(含346个贫困村)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为了绘好大扶贫格局的“同心圆”,南平还深化“民企带村”机制,发挥民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势,将产业有机嵌入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去年,南平选择21个有民营企业帮扶基础的村作为试点,以“1+1”模式,让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

光泽鸾凤乡,是圣农集团的“大本营”。按照乡党委书记白子平的想法,有这么一个龙头企业,可将产业触角嵌入乡村,与乡村融合发展。前年4月,经过乡党委与圣农集团商议后,双方一拍即合。

中坊村是首个试点。“从工艺较为简单的鸡肠子入手,为村里定制一个产业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标准化的鸡肠子加工车间,让年龄偏大的村民可在家门口就业。”圣农集团创始人傅光明说。如此,102名年龄较大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而且,村集体年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

此外,圣农将7个饲料厂油料运输原来由社会车辆承包改为由鸾凤乡十里铺村承运,开张了首家村办企业——日月兴物流有限公司。“原来村集体收入才五六万元,现在有了可持续的产业项目,去年收入达到270万元,位居全县第一。”村党支部书记叶芬说。

山海协作,携手奔小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福建省就提出要念好“山海经”。作为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重要一极,跨越山海,南平奏响山海合作“协作曲”。

时光回到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确定石狮与政和携手结对。一个是地处闽南沿海的发达市,一个是地处闽北山区的“省尾县”。从2012年起,相隔450多公里的政和与石狮,就此结缘,共建产业园区,政和同心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

“8年来,园区累计供地6600亩,签约入驻企业107家,总投资105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155亿元。”政和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魏重胜介绍说,“经济开发区建设资金中,2亿余元来自石狮市。”

如今,县域经济造血功能显现:81家企业投产,5000余名工人在园区就业,去年实现税收5005.2万元,同比增长20%。13家企业正在建设中,初步形成以机电制造业为主,食品加工、竹制品深加工为辅的“1+2”产业布局。园区还吸纳偏远山村6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区域协调共赢,优势互补

这几年来,政和在5个乡镇建立了山海劳务协作劳动力输出基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山海劳务协作岗前培训基地,累计为石狮培养、输送1000多名产业工人。

一些好经验得以交流互鉴,共谋发展。“我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发挥自身技术、品牌、市场优势,通过资金、技术、信息等多元嫁接导入,致力通过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武夷山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说,企业输出骏眉制作工艺,带动9省6万多户茶农,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100多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