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援建之光·闽宁24年”采访团直击闽宁协作成果:贫瘠土地变成塞上明珠

2020-09-01 08:24:32 施良德 颜财斌 郭晓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的闽宁协作扶贫车间,村民正在快乐工作。

 在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学生们正在上课。

东南网9月1日讯(本网记者 施良德 颜财斌 郭晓楷 文/图)8月23日—30日,来自福建全省各大主流媒体的15名新闻工作者汇聚宁夏,参与由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东南网联合主办的“援建之光·闽宁24年”采访活动。在为期8天的时间里,采访团一行分别前往盐池、同心、原州、隆德、中卫、红寺堡、闽宁镇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工棚、学校医院、扶贫企业等,探访闽宁协作下,福建与宁夏人民肩并肩,倾情帮扶、踏实苦干,助力宁夏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的工作成就,感受当地群众生活的沧桑巨变和幸福新生活。

援宁干部

用真情促进协作深入走实

2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干部在宁夏扎根、奋斗,克服了气候环境、语言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奔赴乡镇、进村入户,来到贫困群众家中,与干部群众在田间地头交流致富经验,与贫困群众在脱贫一线琢磨脱贫,与移民群众在扶贫车间交心谈就业,了解县情、熟悉乡情、体察民情,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郑永璘是第11批福建援宁干部,挂职宁夏同心县委常委、副县长。来到宁夏后,他立足当地特色,确立帮扶思路,很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截至目前,他已经谋划实施了58个闽宁协作项目,累计争取资金过亿元,惠及群众6.5万人。尤其是把产业扶贫作为闽宁协作帮扶的治本之策,先后引进闽宁绿丰农业、福建来三斤等10家企业,累计投入资金8.85亿元,带动群众发展特色养殖、菌菇种植、香料生产等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家有产业、出门有就业,农产品在家能加工、出门有市场,让贫瘠的黄土“流金淌银”。“心安之处是故乡,我把同心当第二故乡!”他表示,自己是一名福建挂职干部,也是一名同心扶贫干部,能参与这项工作,感到无比光荣。“我将一如既往地尽扶贫之责,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用一份真情帮助同心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担心网络不稳定影响直播教学,福建援宁教师欧阳强玲创新录制微课通过多平台传播,方便学生随时反复收看。像她一样潜心扶贫的福建干部,还有开展“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检查”新技术教学、填补红寺堡区及周边地区这一技术空白的援宁医生江大平;田间地头里,扶贫车间中,葡萄藤下,做好扶贫企业“店小二”、建档立卡户知心人的闽宁镇挂职干部朱志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办残疾人电商合作社,带动贫困残疾人创业,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利润近500万元的援宁干部樊学双、朱小珊;以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带领工作组在当地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招商引资、抗击疫情的80后援宁干部赖有为……

据了解,24年来有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持续接力,将戈壁换了新颜。福建第11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表示,队员们接过接力棒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闽宁协作联席会议精神,从资金、项目、产业、就业、人才等方面精准发力,深入推进闽宁扶贫协作。“援宁成了我们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韧劲,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

《寻味宁夏》网络直播

四网联动推广宁夏农产品

《寻味宁夏》是福建东南网与宁夏新闻网共同推出的网络直播栏目,旨在宣传推广宁夏的特色农产品,让更多宁夏优质农产品和“宁夏好味道”走向市场、走向全国。

8月24日,闽宁两地首次四网联动网络直播,东南网、宁夏新闻网、海峡网、闽南网联合为享有“中国滩羊之乡”美誉的宁夏盐池代言,探访滩羊饲养、加工、销售等相关情况,推介盐池滩羊美食,为网友们解读“盐池滩羊为何这么美味”。直播一经推出,便引得粉丝直呼好看,半个小时观看量突破40万。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8月29日上午,东南网和宁夏新闻网继续联手网络直播,走进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聚焦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展示闽宁协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当天直播还特邀贺兰神葡萄酒庄庄主、闽商陈德启担任“主播”,分享创业经历,讲述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过程。短短半小时的直播,观看量突破50万。

直播活动还得到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宁夏日报客户端、银川新闻网、红色盐池等网络媒体和移动端支持,合奏了推介宁夏特色农产品的一曲“网上赞歌”。根据计划,东南网和宁夏新闻网还将在未来时间里,联合推出更多类型的闽宁节目,推介闽宁两地文化、旅游、商贸等各项资源,为闽宁协作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宁夏福建商人

为闽宁合作注入新生活力

2007年,闽商陈德启被宁夏招商引资的诚意所打动,签下10万亩戈壁滩的使用权。13年来,他先后斥资将500万棵树木扎根在戈壁滩上,5万多亩荒滩得到开发,3000多名当地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如今,贺兰山东麓这片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已经变成了富有生机的绿洲,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成为防风挡沙的屏障,4万亩酿酒葡萄茁壮成长。他邀请专家研发酿酒技术,推出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目前,葡萄酒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我们做企业不仅要投资赚钱,更要为当地老百姓造福。”陈德启说,“等将来10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开发完毕,预计能给这里1万多名群众带来就业机会。”

像陈德启这样一批批“爱拼才会赢”的闽商,发挥福建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优势,依托宁夏固有的劳动力、土地、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从马铃薯、菌草等产业起步,共建扶贫产业园,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产业协作、项目带动,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扶贫的成功之路。

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隆德县,共有残疾人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闽籍企业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和闽宁协作企业宁夏隆德浩德纸业包装有限公司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开设扶贫车间,解决困难群众就业,还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帮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2018年,飞毛腿集团公司也响应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号召,在宁夏原州区投建开办了福建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该校紧贴精准助学扶贫需求,为原州区及周边贫困学生提供三年“衣、食、住、行”全免费的学习机会,并且入校即签订就业协议,100%安排在飞毛腿公司就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闽宁协作下,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万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24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接力棒传给一批又一批的援宁人,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攻坚,迎难而上,走出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也成就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典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