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频道 > 时政
关于福建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02-03 08:17:48 来源:福建日报
    

关于福建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24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福建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向好态势。

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43903亿元,增长3.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2.5%、4.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9%;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4%;进出口增长5.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城镇登记失业率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可以实现。

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积极抗疫情,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早部署、早落实,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防控,迅速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及时科学制定防控政策举措,完善社区防控措施,严守“四道关口”,筑牢“三道防线”,织密“五张网”,3月7日,我省成为全国第三个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清零的省份,截至2021年1月22日,全省已累计331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开发上线全国首个省级健康码“八闽健康码”,在线制码超过3600万人,亮码超过4.6亿次,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创新案例。用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便民服务平台”等数字防疫手段,推动全省285家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重要防疫物资供应有效保障,口罩产能从疫情前的最高日产量不足30万个在2个月内提高到3000万个以上,国家下达的调拨任务全部完成。完成8批次5.4万件抗疫应急物资调运。累计派出12批1393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对口支援宜昌抗击疫情,累计治愈出院2013人,实现出院患者“零回头”、病区“零投诉”、医务人员“零感染”、安全管理“零事故”;按照国家部署,先后选派2支医疗专家组赴意大利、菲律宾协助抗疫,以实际行动传递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中国情怀。

复工复产推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扎实推进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复工复产、满产达产,相继作出全力打通“五难”操作链、深入实施“八项行动”等工作部署,及时出台复工稳岗、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等扶持政策,上半年基本实现重大项目和主要行业企业复工复产,社会经济秩序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包飞机包动车包客车等“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畅通省外务工人员复工返岗路径;设立200亿元省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保障企业资金需求;落实“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全力稳定供应链产业链。认真落实减税降费和惠企纾困政策,不完全统计,全省累计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300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超过600亿元(含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261.15亿元)。

(二)强化创新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4家省创新实验室全面启动建设,争创先进光伏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准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我省创建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宁德时代储能微网、福建晋江100MWh级储能电站列入国家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启动实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福州新型功能材料、厦门新型功能材料、厦门生物医药及莆田新型功能材料等四个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批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二。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83亿元。推进福州、厦门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泉州晋江、福州软件园、东侨经开区等6家双创主体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发挥“知创中国”“知创福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效应,加快实施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提升领航计划,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实施优化产业结构行动和企业技术改造行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一二三产业“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加快畅通产业循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实现正增长。实施制造业优势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钧石能源“二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通尼斯新能源“V型10MW级垂直轴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纳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清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1.1%、10.6%、8.0%,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达20个,规模超百亿元企业达47家。

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成功举办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签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426个,总投资3316亿元。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促进5G产业、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区块链、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百度人工智能、比特大陆区域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美图、网龙等6家企业上榜2020年全国互联网百强名单,6家企业入围2020年度中国软件企业竞争力百强,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推动5G网络建设和应用创新,建成5G基站2.2万个、NB-IoT基站3.6万个,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城区全覆盖。

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制定实施服务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深入推进千家服务业企业增产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1%。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建设,福州市列入国家首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A级物流企业达413家,居全国第四位。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4%,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1%、13.7%。全省新增3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含过会),其中台资企业5家,创历史新高,全省境内上市公司达151家,居全国第七位。“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持续打响,福州、厦门、三明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新增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市市有5A景区”,三明市泰宁县、三明市尤溪县、泉州市德化县和厦门市集美区等4地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3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列入国家文旅部典型案例,晋江市围头村等26个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968”工程和农业“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强村,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新建改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中心370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2%。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01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16个,评选年度十大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3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6个国家级台创园连续3年包揽国家年度综合考评前六名,首批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1251.65万亩、总产量502.32万吨,生猪存栏910.90万头,完成国家下达目标;蔬菜产量1492万吨,家禽出栏10.31亿只、增长3.7%,主要禽蛋产量53.66万吨、增长10.5%,水产品产量830.34万吨、增长1.9%。压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连续四年在全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粮食和救灾物资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新增省级稻谷储备40万吨、应急大米储备1.7万吨、食用油储备2千吨。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等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互联互通福州联络线、海西管网二期福州-福鼎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等项目建成投产,电力新增装机578万千瓦,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稳投资促消费,内需市场稳步复苏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出台实施稳投资政策措施,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353亿元,占全国的3.6%;争取中央专项再贷款73.31亿元,775家企业被纳入全国名单,居全国第二位。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设立500亿元稳投资补短板应急专项融资资金,投放额达550亿元。工业投资增长0.7%,其中改建和技改投资增长4.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2%。民间投资增长1.0%。社会领域投资增势较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2.1%、8.0%、4.1%。

项目支撑作用增强。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攻坚,1257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9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489亿元。分4批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97个,总投资7640亿元。积极筹划新基建项目,省级数字经济项目库已入库1725个,总投资1.35万亿元。重大招商项目“云签约”391个,总投资7836亿元。中化泉州乙烯及炼油改扩建、泉州百宏PTA、金龙汽车龙海迁建、晋南热电联等项目基本建成。福厦客专、福州和厦门地铁、厦门钨业稀土永磁电机、三安半导体研发生产、省妇产医院、省疾控中心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福州机场二期可研获批,福州、厦门地铁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获批。

消费增长点不断拓展。落实促进消费相关政策举措,持续开展“全闽乐购”“闽山闽水物华新”“八闽美食嘉年华”等促消费活动,福州、厦门等多地推出消费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26.45亿元。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呈现,网络零售额增长24.7%,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6.3%。

(四)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持续减环节减时限减负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不动产一般登记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抵押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贸易通关时间压缩2/3以上。市场主体活力加速释放,新登记市场主体137.45万户,增长40%。“信易贷”平台帮助全省1.9万余家中小微企业获得3.7万笔、919亿元贷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厦门、福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分别有12个和4个指标被列为标杆指标,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实现“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常态化,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逐步建立。全面建成省、市两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数字政府建设总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政府网站名列省级政府第二名,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位居全国优秀档次。依托全省行政审批“一张网”实现97%以上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可网上办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占比达到98%。“闽政通APP”基本实现高频便民事项“马上办、掌上办”。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行“政府做的好不好群众来打分”,推动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五级十五同”。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交通运输、教育、生态环境、科技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上线运行省“金服云”平台,实施普惠金融“百千万”工程,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全省港口资源一体化整合重组,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历史遗留问题等基本解决。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企直通车”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目前全省共有17个试点项目。持续推进价格改革,完成第二监管周期电网输配电价核定和电价调整。完成整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比全国提前一年。

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有力。加强对企业信贷、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债券违约、房地产债务风险等重点企业流动性风险关注,对相关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不良贷款率1.09%,下降0.05个百分点。高风险农合机构化险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序推动网贷风险出清,非法集资陈案积案化解提前超额完成三年攻坚总目标。深入实施房地产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央部署的38项改革成果全面完成,部分成果处于全国首创或领先水平。加强凝练福建经验,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清单,居四个试验区推广总数首位。新增同安区、武夷山市等6个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引导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领先全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取得显著成效。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国家下达我省“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预计可以全面完成。积极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质增效,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宁德三都澳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落实落细稳外贸稳外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我省外贸外资协调机制,支持外贸企业线上线下结合抢订单,进出口14035.7亿元、增长5.5%,其中出口8474.4亿元、增长2.3%,进口5561.2亿元、增长10.6%。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深化工贸对接,加快市场采购全省推广扩容,晋江国际鞋纺城获批新试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不见面”招商,开展“福建投资促进季”等活动,稳定外资企业供应链,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一批外资龙头企业陆续增资、到资,实际使用外资347.9亿元、增长10.3%。稳步推进重大外资项目,推动厦门电气硝子玻璃基板三期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外资项目专班。2020厦洽会共签约合同项目282项,总投资152.4亿美元。有序推进采矿业、制造业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对外投资项目22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2.3亿美元,增长36.4%。

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数字丝路”等标志性工程,成功举办2020“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达70条,开行超过2400航次,联盟成员超过200家。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中欧(厦门)班列扩线增量,累计发运271列、货值67.9亿元。福州至洛杉矶跨境电商包机航班开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7.2%。积极推动“两国双园”建设。

福建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福建自贸试验区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福州出口加工区、福州保税港区、厦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获国务院批准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深化方案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26项;新推出70项制度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39项、对台13项。滨海新城累计启动270余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超1700亿元。厦门片区率先实施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业务。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接待游客459万人次。闽港、闽澳交流合作持续深化,闽澳合作第三次会议举行。

深化闽台各领域融合。健全完善各项惠台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两岸应通尽通步伐加快,向金门日均供水超万吨,向金马供气福建侧已基本具备条件,通电、通桥有序推进。两岸标准共通实现突破,由两岸共同研制的台式乌龙茶4项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获批发布。首家两岸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挂牌经营,在全国首创银行直联两岸电商平台跨境人民币服务,扩大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颁发试点。举办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海峡影视季等300多场“线上+线下”活动,累计参与台胞超过500万人次。

(五)优化区域布局,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规划实施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协作持续深化,区域联动发展成效显现。一批重大协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闽东北区域京台高速公路长乐至平潭段建成通车,衢宁铁路、福平铁路开通运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通车;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1线、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角美延伸段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闽西南区域厦漳泉城市联盟路全线贯通,福莆宁城际铁路F2线、F3线和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建立完善“一键报贫”等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全省20666户、65138人国定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多渠道帮助贫困人口发展生产稳岗就业,强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等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两不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总体保障到位。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在国家绩效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龙岩、三明12个原中央苏区县纳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范围。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漳汕高铁、温武吉铁路、温福高铁、武夷山机场迁建、龙岩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推进。加快泉州白濑、连城福地、罗源昌西等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积极发展金铜、稀土、石墨烯新材料等精深加工,发展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林产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短板,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农村公厕建制村全覆盖,户用厕所无害化普及率98.6%;完成79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提升,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面建成;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2.1%;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886公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渔港建设加快推进,推动在建渔港项目28个,新开工建设渔港57个。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福州都市圈列入国家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工作,批复《福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晋江、闽侯等10个县(市)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持续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长乐东湖数字小镇促进产城人文融合等经验入围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

(六)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增进民生福祉。28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民生相关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5.2%。全省13.3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将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平均7350元提高到826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130元、高于国家标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持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4.01万套。

就业总体保持稳定。实施援企稳岗行动,惠及企业23.58万家、职工410.21万人。组织实施“十个一批”扩岗行动,千方百计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抓好退役军人扶持安置,实施就业扶贫“挂图作战”,强化失业风险防控,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安置。城镇登记失业率3.8%,稳定在预期目标以内;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4.6万人。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8.86%。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组织实施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补助力度,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完成率达100%。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统筹做好城镇中小学扩容建设、消除大班额和随迁子女入学,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启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加快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做好泉州市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推动教育部支持闽南师范大学申报博士学位授予点,支持龙岩学院等申报硕士学位授予点。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试点建设,推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医疗健康服务更加完善。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三医联动”向“全联、深动”迈进。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稳步推进省疾控中心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第一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福州滨海新城综合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项目建设方案获批实施,继续推动医疗“创双高”,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省儿童医院建成投入使用,推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加快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和省级中心建设,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临床研究中心,推动重大传染病临床救治技术研究。

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持养老、社会福利等领域81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1.4万个,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达24.75万张,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72.1%建制村,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7.1张。支持普惠托育服务机构项目24个,推进婴幼儿照护试点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世遗大会筹备工作稳步推进,成功举办福建—东盟友城大会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分论坛、第六届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第十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省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有效推进,新建18个智慧体育公园、3个全民健身中心,漳州、南安、霞浦列入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实施公共体育普及工程,新增社会足球场地276片,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8平方米。

保供稳价工作取得实效。持续启动平价商店销售机制,累计销售粮油肉蛋菜等平价商品3万多吨,有效减轻人民群众“米袋子”“菜篮子”负担。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承办第三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进一步巩固拓展引粮入闽渠道。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价格临时补贴阶段性提标扩围,累计发放4.86亿元,惠及737万余人次。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内。

总的看,2020年全省经济运行保持基本稳定,主要指标回升情况好于全国,就业、物价、节能减排等主要预期指标进展顺利,“十三五”规划实施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明显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传统工业产业占比较大且恢复较慢等因素影响,工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娱乐、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增长仍较缓慢。二是重大项目储备接续不足。受要素保障制约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推进难度较大,投资增长仍存压力。三是外贸出口受疫情影响较大。受产业结构影响,出口恢复慢于全国,鞋服箱包等我省优势商品出口仍低于去年同期。四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政收入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保障压力大,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同时,民生社会事业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预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出口增长7.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主要考虑: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年,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第一年,也是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年份,我省面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带来的历史机遇,主要预期目标与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升级继续提速,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预期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9%。

三是民生福祉持续增加。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举措得到较好贯彻落实,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较稳固,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4.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67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41张;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到2959人;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要组织实施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优势,推动福州建设福建科学城、厦门建设未来科技城、泉州建设时空科创基地。加快省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4家省创新实验室发展壮大,在能源材料等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建立健全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库),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10个以上省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专项行动,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和服务机制,大力吸引和培育独角兽企业,扶持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紧盯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的优质企业精准施策、精准服务,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深入实施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八闽英才”培育工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服务体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行动,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探索实施与科技成果应用挂钩的分配制度,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人员自主权。办好第19届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推动海峡两岸共建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支持两岸信息技术、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精心筹办好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全力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抓紧成立省大数据公司,承担全省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和授权开放任务。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建设,培育扶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未来领军型创新企业。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网络视听和超高清视频等产业,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数字经济园区提升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福建省区块链主干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大脑、智能视觉AI开放平台、海洋大数据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

培育“三新”经济增强新动能。积极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体的“三新”经济。推动一批创新型产业“落地生根”,大力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楼宇经济、街区经济、总部经济等发展。发挥福州、厦门等主要城市的总部经济效应,集聚大型企业和高端人才等要素,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序推广“社区电商”“社区生活管家”等新模式,支持发展网红经济、在线教育培训等新业态。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强化“六四五”产业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提挡升级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力争规模超百亿企业达50家。统筹推进补短板,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挥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作用,实施一批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突破一些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动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原材料、设备国产化。完成500项以上省重点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群,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精密仪器设备研究制造,布局人工智能、前沿材料、量子科技、智能机器人、生物创新药、空天科技等未来产业。实施军民融合工程,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海上福建,持续推动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海上牧场”、海上风电场、海上生态智慧养殖等项目建设。

深入挖掘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千家服务业企业增产增效,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旅游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文创服务、商贸服务、健康养老等产业。加快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培育全产业链供应服务平台企业,提升港口物流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持续实施“引金入闽”工程,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建设,组织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加速行动、文化科技创新行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行动等六个重点专项行动,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实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工程。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500万吨,生猪存栏保持900万头以上,水产品总产量保持800万吨以上。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高水平建设“中国稻种基地”。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做强做优做大十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培育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50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40个以上,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农产品。

(二)注重需求侧管理,促进形成强大内需市场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继续开展“全闽乐购”促消费行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加快冷链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建设,推动供应链应用与创新试点。支持生活性服务类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提挡发展,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服务消费热点,促进线上会诊、线上课堂、远程办公等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稳定和扩大大宗消费,扩大乡村消费。支持龙头企业在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建设传统优势产品网店。促进旅游消费加快恢复,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建设一批高端民宿和精品主题酒店,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推动“五个一批”项目良性接续。用好“五个一批”工作机制,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在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传统基础设施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等“八大工程”领域,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推动实施。加强与央企、民企、外企对接,实施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对接招引一批产业链缺失项目、升级项目。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努力实现早开工多开工。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梗阻问题,全力加快在建重大重点项目进度,多形成实物投资量。

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初步安排省重点项目1557个、年度投资5239亿元。推进兴泉铁路、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莆炎高速公路、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省委党校、省妇产医院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建设福厦客专、漳州核电、福州和厦门地铁、江阴万华MDI、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面板生产线等在建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厦门新机场、福州机场二期、漳汕高铁、中沙古雷150万吨乙烯、闽粤电力联网工程、长汀金龙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扩建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温福高铁、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宁德核电5、6号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昌福(厦)高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补好投资短板。聚焦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环保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入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企稳回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改造完工15万户城镇老旧小区。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现有设施情况等因素,加强公共服务领域设施建设。聚焦县城补短板强弱项4大方面17个公共领域,针对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民生短板,加快建设一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推动民生改善与扩大内需有机衔接。

(三)建设开放新高地,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质量建设“海丝”核心区。深入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数字丝路”“生态海丝”等重大工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深化金砖国家在工业化、数字化、创新、包容增长、投资领域合作。加快建设“两国双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提升空港口岸竞争力,推进通关便利化,完善单一窗口4.0版功能,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

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扩区,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的便利化自由化。积极推动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争取电信、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率先扩大开放,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吸引外资新高地。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推动物联网、航空维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进口商品等重点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优化市场布局,深化工贸、科贸、产贸合作,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快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全省复制推广。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建设高水平海外仓。推动重点企业开展海空快运业务,壮大货运航线、对台专线、跨境电商物流业务。深入对接中欧投资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帮助企业用好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区域累积原产地规则等政策,鼓励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福州、厦门、平潭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培育产业聚集区。推进跨境贸易提效降费减时。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强化服务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招商,推动“五个一批”、重点外资、“云签约”、厦洽会签约项目落地见效,推动网上招商常态化。落实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积极吸引知名跨国企业来闽设立总部,鼓励外商来闽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进闽台产业、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推动落实同等待遇,提升经贸合作畅通、行业标准共通,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水平,联手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的台海通道工程,打造两岸往来综合枢纽。持续推进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加大平潭对台先行先试力度。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续实施亲情乡情延续工程,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吸引台湾青年来闽发展。围绕半导体、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加大对台湾百大企业、龙头企业招商力度,加强与台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合作。加快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生技与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平台建设。

持续深化闽港澳侨合作交流。密切闽港闽澳合作,聚焦新开放领域及生物和新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利用港澳资水平。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经贸合作桥梁纽带作用,推进闽港澳“并船出海”。发挥侨胞桥梁纽带作用,用好闽商大会、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闽商闽企走出去,实施侨资侨智侨力引进工程,鼓励侨资侨胞回闽创新创业发展,把侨的传统优势转化为新福建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全省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提高到70%以上。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全省各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编制公布省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省全覆盖。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和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重点领域实行重点监管。推出更多“一事一次办”改革服务事项。打响数字福建“一网好办”数字政府服务品牌,加快推进企业生产经营和个人服务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在厦漳泉都市圈开展一批高频事项“省内通办”试点。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省级预算编制中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规则。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集团层面新一轮战略性重组整合,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加快推进员工持股试点、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努力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推进价格机制改革,落实2021-2022年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调整方案,完善气价疏导方案,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续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加快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我省营商环境立法,强化营商环境评估与督导,加大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的总结、宣传和复制推广力度。精准落实惠企政策,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确保政策资金兑现到位,让创新创业创造在福建更快捷、更方便、更易成功。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加快完善“金服云”平台功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上市孵化培育力度。稳步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机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省社会信用条例,拓展信用信息在政务服务等方面的运用,加快培育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维护我省经济金融稳定。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传承创新“晋江经验”,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做实业,推动新一轮创新创业大潮。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继续加大金融、财政等支持力度,切实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歧视性规定和做法,健全企业家恳谈会等机制,把亲清政商关系体现在具体服务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公平竞争规则,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健康成长。

(五)突出城乡融合,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

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以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为引擎,持续推进两大协同发展区重点领域深度协作,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资源共享和生态保护协同。加快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1线、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角美延伸段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福莆宁城际铁路F2线、F3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打造设区市中心城区至县城1小时交通圈。强化区域产业上下游联动和产品购销合作,精准策划一批产业链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和升级项目。加快建立公共资源服务共享平台,促进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治理跟踪机制、协商机制和仲裁机制,形成一体化的科学考核体系和生态环境监督体系。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扩面提标,谋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持老区苏区加快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继续在产业、就业、金融、教育等方面予以扶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做精做强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空间。

(六)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新突破。继续推广39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典型经验和做法,学习借鉴其他试验区实践成果,研究出台“十四五”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扎实推动试验区建设往广度深度拓展。推广连江、顺昌等试点市场运作模式,引导沿海和山区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培育发展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建立特色化发展模式和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对森林、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予以保护补偿。健全生态司法保护机制,总结推广共建共治的“生态司法+”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机制。

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专项行动,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达峰,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加强能源消费双控工作。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保障机制,推进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措施,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

巩固提升环境治理。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推广木兰溪治理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推进闽江、九龙江等主要流域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严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进一步优化危废医废集中处置能力。探索建立“湾(滩)长制”,推进美丽海湾、美丽海岸带建设。实施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七)强化民生兜底,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城镇职工、农民、困难群体、高端人才等四大群体增收计划,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争创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十个一批”扩岗行动,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紧紧兜住就业困难群体,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补好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继续推进医疗卫生补短板强弱项,推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儿童医院、晋江市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列为国家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推进省属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升,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改造提升养老机构护理能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推出更多适老化数字产品和服务,认真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新增4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提高均衡发展水平,提高义务教育服务能力,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建设,引进国内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施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推动区域性儿童福利设施、未成年人保护设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殡葬服务设施、精神卫生福利设施、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等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精准调控、因城施策。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培育发展长租房市场,新增各类租赁住房2万套。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全力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和保供稳价工作。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实施引粮入闽奖励政策,办好第十七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确保省内粮油市场供应充足;强化价格监测预警,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省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省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林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