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山海弦歌颂丰碑——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

2021-02-23 08:55:1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电视剧《山海情》近段以来在荧屏热播。这部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主线的大剧,之所以引发“追剧”热潮、和音不辍,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人民喜爱是“所以然”。

剧照 (正午阳光公司提供)

□新岚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电视剧《山海情》近段以来在荧屏热播。这部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主线的大剧,之所以引发“追剧”热潮、和音不辍,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人民喜爱是“所以然”。

这是一曲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铿锵赞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初心不忘、人民至上、接续奋斗、追求美好是贯通该剧的主旨。影像追寻了当年“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黄土高坡沟沟峁峁,大山褶皱里的土窝子,满脸稚气的娃们跑不出大山、看不见出路,仿佛掉进历史的峡谷。就是在这样一个“三个兄弟一条裤”“吃掉扶贫珍珠鸡”“一头毛驴换一个女”,长年忍受黄沙弥漫、严重干旱缺水的极困地区,却有着寄托对美好生活憧憬的一串串名字,“喊水”“得福”“得宝”“得花”“水花”“水旺”“麦苗”“大有”等。这个被喻为“一生只洗三次澡”的不毛之地,却有着灵动的村名——涌泉村。为了让这些名字“名副其实”,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摆脱贫困故事,落笔在茫茫戈壁滩上,镌刻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奋斗,一切为了人民。张树成、马得福等基层党员干部从7户吊庄移民动员到整村搬迁,吴月娟、陈金山、凌一农等福建援宁代表从苦战西海固到携手共建闽宁村、闽宁镇,一心只盼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一切只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一个也不能少。他们怀着赤子之心,披着大爱铠甲,迎战贫困,换来了浴火重生,诠释了党的初心使命。奋斗,一切依靠人民。“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吊庄移民、治沙种菇、劳务输出特别是在整村搬迁中,村民们对“沙眼”“蚊叮”“种什么”“女娃安全”“房子、庄稼、先人的坟头撇下了怎么办”等忧虑和观念的碰撞此起彼伏,但他们对改变命运过好日子、为子孙后代谋未来的冀盼却从未缺席。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干部苦抓、各方苦帮、群众苦干,老支书父子、村主任马喊水一家、白老师和麦苗父女、李水花和马得宝等年轻人都走在前头,带动村民爬坡过坎共同翻越贫困的大山,从干沙滩走向了金沙滩,他们是平凡英雄,“每个人都了不起”。奋斗,要接受人民的评判和监督。人民满意是丈量奋斗成果的标尺。当张树成书记以生命担使命倒在扶贫路上时,老百姓称他是“好人”;当闽宁镇三级扬水站建成时,一辆辆大卡车上贴着“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红标;当在闽务工的李水旺要将父母接到福建时,其父李大有急中道出了闽宁镇比哪里都好的心声;当已任镇长的马得福受领任务坐小车回村时,其父马喊水站在村口“高标准严要求”地监督儿子是否按他立下的规矩不坐小车进村;下车时马得福与司机的对话,变“光宗耀祖”的概念为“让村上人都过上好日子”……这些寓意深刻的场景,将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基因与乡土大地百姓的心融为一体,展现了每个人的奋斗都与使命交相激荡。《山海情》赞美人民、讴歌时代、激励使命,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初心如磐为人民的奋斗之歌。

这是一幅闽宁携手、东西协作的壮美画卷。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总书记当年亲自开创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闽宁协作机制,引领着“一张蓝图绘到底”,闽宁两地干部群众共同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闽宁模式”,已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荣膺时代楷模称号,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山海情》以真实的笔触、对应的原型、广袤的气象礼赞闽宁协作,致敬时代楷模,让观众在历史与现实、剧情和原型的交汇中深受教育感染。“援宁为什么、在宁做什么、离宁留什么”,带着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吴月娟、陈金山、凌一农以及郭闽航、阿真等援宁人员,代表着福建各级党政领导、闽宁协作专门机构、挂职干部、专家院士和科技人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闽商等多路援宁大军,组团式进军黄土地。24年来,福建派出11批180余名挂职干部和2000余名各类援宁群体,远涉2000多公里,与宁夏人民同嚼风沙、共赴使命,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慨当以慷真情奉献,砥砺前行久久为功,奏响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凯歌,积蓄了“收获大于奉献”的人生宝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闽宁携手的工笔画,画出了闽宁村、闽宁镇的塞上江南。《山海情》中西海固的蝶变,在纪录片《闽宁纪事》的时光隧道里叠加重现。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只有亲历走过的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从打下第一口井窖到黄河水的流淌,从只有半把绿叶蔬菜也给生病的老百姓补养到绿洲上的紫色梦想,从初踏荒漠地试种菌草到20多年的心手帮扶,从引进第一个项目到产业园的勃勃生机,从一人援宁到举家安营,从戈壁小学的孩子们放歌《春天在哪里》到山窝里飞出麦苗、得花等金凤凰,从得宝、水旺等年轻人曾欲插翅飞出大山到他们的下一代贝贝、强强等对“水最甜的地方”涌泉村的乡愁念想,一批批援宁群体,留下了“铁打的营盘,不走的工作队”,在星辰大海里共享着不负韶华的荣光。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的现场和闽宁两地分会场,一张张熟悉的脸,都是“福建的宁夏人”和“讲普通话的本地人”。可曾想,陈金山、凌一农等援宁干部和科技人员初到西海固,语言、生活习俗、气候环境的差异,给本就有巨大工作压力的他们添了几道“加试题”。“南腔”与“北调”沟通不畅;流鼻血,做梦都在找水喝;连招待客人的鲜美滩羊肉,对有些不敢闻羊肉味的援宁干部而言,同样是要逾越的坎;冰天雪地摔倒骨折,躺床依然是奋斗的疆场;吊庄移民、引企育产、建校保学、惠民送暖,40多次的两地奔波只为牵手忙……山盟海誓情恒久,串串珍珠落玉盘。“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仰望这份“人生之大幸”的事业。黄土地上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只顾向前犇,以“精神先见”驾驭“胜负之征”。闽宁协作走出了一条东西协作、产业支撑、生态优先、民族团结的共同发展之路,是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的生动缩影,承载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大叙事。《山海情》以诚挚情怀称颂情深功高的东西协作,生动绽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这是一篇人类减贫史上中国奇迹的华彩乐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消除贫困,人类命运与共;摆脱贫困,国际社会面临严峻挑战。闽宁扶贫协作,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实践了人类反贫困斗争的中国方案,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增添了厚重页码。24年来,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越走越亲、越走越兴的机制,援宁群体和宁夏干部群众胼手胝足,从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到精准扶贫脱贫,从结对帮扶到社会参与扶贫,从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到拔掉穷根、立足内生发展动力,从决战脱贫攻坚到走向幸福生活新起点,闽宁山海相拥、守望相助,东西协作发展、点亮共富。从“模式”到“楷模”,跨越20多年,沧桑巨变,凤凰涅槃,撕掉了“人类最不适宜居住的地方”的标签,树起了中国扶贫开发史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标杆,参与和见证了党领导下亿万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磅礴的中国力量。中国减贫奇迹的丰碑,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壮美诗篇,是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摆脱贫困激越故事写成的,是无数个互帮互扶群体穿越时空大接力的璀璨结晶,是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盘棋向前奋进的时代印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人民满意,世界惊叹,永载史册。读“闽宁”,知中国,看世界,历史总是站在正确的一边。天下一家,“德不孤,必有邻”,携手并肩向贫困落后宣战,共促包容普惠发展,这是人类命运与共历史演进的基本方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闽宁协作的累累硕果昭示了破解和治理千百年来贫困之痛的中国经验和前行之路,《山海情》以“教科书”的方式呈现和分享闽宁协作对中国特色减贫事业的探索图景,为营造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减贫治理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份鲜活样本。

这是一部“好得很”“美得很”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山海情》中,闽宁镇群众的口头禅是“美得很”“好得很”,这既是大山的儿女对美好的追求,也正是人民群众送给该剧的好口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作品制作的全过程,是创作思想守正固根魂、创新攀高峰的体现。这部剧为人民抒写,为奋进抒怀,以开放意境记录百姓的喜怒哀乐,用地气土味融入民生凡事,在人民的关切期待中铺展奋斗岁月,山鸣谷应,直抵人心。方言的运用适应了分众化需求,“自成一家始逼真”,使本就带戏的人间烟火多了几分诙谐和笑点泪点。当“治沙”听成“自杀”,“菌草”变成“金草”,“搭桥”当成“建桥”,所有这些如同“金山”的名字一样,都以爱拼会赢的生命进行时,换来了点沙成金的金山银山,都以闽宁两地干部群众同心共情的躬身为桥,使山海大道越走越宽广。围绕着主题内蕴,在场景变换、人物塑造、故事牵引、情感建构等方面,也都给人带来真善美的感受,给该剧的主旋律和格局视野带来倍增效应。如老一辈故土难离的情愫和年轻人迎着朝阳奔跑的期冀,一簇簇亲情、友情、乡情都描摹在跌宕起伏的苦乐交织里,黄土大山的一望无垠和闽宁镇的春意盎然,村里的大喇叭,李家与马家手足结缘的“百家宴”等,都透视着流变岁月,闪现着成就梦想的美好和不老的情。一曲悦耳动听、民族韵味浓郁的“花儿”,飘过了历史和未来,让人心随歌走,看得见“美得哟,沙漠变花海”,记得住“花儿一唱幸福来”。为担当艺术使命,剧组全体演职人员集养德与修艺于一体,全身心投入创造性的劳动,形神兼备、清新魅力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浩荡的气和隽永的美,像“花儿”唱响山海之春,似一场思想、价值、艺术的盛宴让人品享。

山海为凭,岁月为证。《山海情》以高质量、高颜值、高赞誉的精品之力为党的百年华诞记载伟业、展示辉煌,“理想照耀中国”、丰碑激励奋斗永远回荡在天地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