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一条龙鱼,两位古稀艺人的共同坚守

2021-02-23 09:20: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肖练冰 陈艳
“龙鱼戏”是深藏于闽北小镇上传统的民间文化表演,是武夷山五夫镇当地独有的民间灯舞,原为乡民祈福所用,后因朱熹中进士,又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表示对学子的鼓励。每年的荷花节,都是它大放异彩的时候。龙鱼戏的舞蹈多样,姿态简洁灵动,“水波起伏”“鱼龙打斗”“龙鲤嬉戏”是它众多招式之一,生动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它成为闽北地区民间的一朵奇葩。

铝丝龙鱼,创新不息

姜生明与他的龙鱼。 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姜生明已经是龙鱼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岁的他守着镇上的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馆。馆内是他辗转半生收集而来的老物件,其中色彩鲜明、错落有致的龙鱼一下就抓住了记者的眼球。

“我外公是老一辈的龙鱼手艺人,所以小时候就经常看他做,很多东西都刻在脑子里。”姜生明与龙鱼结缘源于他的外公,回忆起旧时时光,他眼里多了一些落寞,“我20岁进了部队,出来之后干了很多工作,04年的时候才重新开始制作龙鱼。”

姜生明说起这一段经历时,尤为感激一个人。当时,中国第六代导演路学长为拍摄电影《租妻》来到五夫镇取景,为贴近当地特色,路学长想在电影中插入一段“龙鱼戏”的场景,他辗转打听到姜生明,出资请他制作一套龙鱼以便拍摄。这也拉开了姜生明往后十多年致力于传承龙鱼文化的帷幕。

姜生明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被授予龙鱼戏武夷山市特色文艺示范基地。 东南网记者 陈艳 摄

“太多年没有做过龙鱼了,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好强的姜生明暗自较劲,“我就不信我做不出好看的龙鱼!”那时的他,还尚未结识手艺精湛的彭子逑。

为了将龙鱼做得栩栩如生,他还特意上街买来活鱼放在家中日日观察,模仿活鱼的神态进行制作。经过极为刻苦地练习,推翻了一次又一次的架构,姜生明终于做出了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的龙鱼,龙鱼更是在电影中大放光彩。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龙鱼戏,在别人看来是很独特的,它是我们五夫镇的文化,我得把这件事做下去。”姜生明比很多人都更早有文化传承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思考起如何将龙鱼戏传播开、传下去。

首先,他将目光放在龙鱼的制作上。“传统竹篾制作的龙鱼保质期不长,容易腐烂,里面的竹子一腐烂,外面的布也跟着烂,再好的颜料和布料都浪费了。”他认为,龙鱼是龙鱼戏的载体,能够长久保存的“龙鱼”才更有利于龙鱼戏的传承。于是,他开始尝试其他可替代竹篾的材料,试了多种材料后,最后选定了铝丝。在他看来:“铝丝容易造型,不容易腐烂,还轻便。”

其次,他还尝试如何将龙鱼以更好的形式进行传播。“为了便于售卖和收藏,我之前试着做小龙鱼,做了九个排成一排,特别好看。”但由于龙鱼制作工序复杂,一个龙鱼无论大小都要经过八道工序,即:架棍子,钉架子,打铝线丝,绑龙鱼,装灯,蒙布,喷漆,画麟。因此,产量并不高。

少年龙鱼队首次亮相。陈增 摄

同时,他受少年宫与学贤书院的邀请,作为指导老师,协同组建了少年龙鱼队。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对龙鱼的兴趣提高了很多,舞得很起劲儿!还经常在镇上演出,拿了不少奖。”提到少年龙鱼队,姜生明脸上神采奕奕。

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年老的他发觉,无论是龙鱼的形式还是制作工艺,都不离开最重要的传承人。在这一点上,他与彭子逑不谋而合。于是,他开始物色人选。“龙鱼戏制作门槛高,要手指灵活,还要有大量的学习时间,加上现在市场不大,需求量和利润不高,所以会比寻常手艺传承的门槛更高。”讲到这里,姜生明叹了一口气。但好在,自己的儿子对龙鱼倒是颇有兴趣。姜生明将他拉入伙,传授他技术,他倒也学得有模有样。

少年龙鱼,坚守不息

五夫成人龙鱼队手舞龙鱼穿过五夫兴贤古街  谢国萍 摄

五夫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李直玲与两位传承人关系颇深,时不时会上门看一看两位老人在生活上有什么需求。她对龙鱼戏格外上心。

“龙鱼戏是我们五夫镇独特的文化,很受民众喜爱,像镇上的少年宫和学贤书院都有组织少年龙鱼队,还经常在镇上演出。”说到龙鱼队,李直玲眼里充满了喜爱,十分欢喜地拿出视频给记者观看少年龙鱼队的精彩演出。

兴奋的语气之下,记者也发现了她对龙鱼队的忧虑。“少年龙鱼队都是由十几岁的少年组成的,随着他们一天一天地长大,龙鱼队也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陷入频繁替补的尴尬境遇。”

姜生明为当地企业定制的龙鱼作为室内装饰用品成列在商铺内。 受访者供图

最近,李直玲一直在探索如何将非遗文化打造成文创产品。“如果把龙鱼戏做成一个产品,既能拉动经济,又能传播开来,就能吸引更多人来五夫镇,让更多人了解龙鱼戏、喜欢龙鱼戏。”为此,她特意找了武夷学院合作。武夷学院将龙鱼戏作为学生的设计课题,由学生的奇思妙想制作出许多形色各异的伴手礼和产品包装。“效果很好,我想会有很多人喜欢的。”经过这次合作之后,李直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龙鱼戏”的传承,离不开彭子逑和姜生明两位手艺人的坚持,离不开五夫镇文体服务中心的支持,和与他们一样热爱龙鱼戏的更多人的努力。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