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1-07-08 22:42:15 卢金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东南网7月8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福建省“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邀请到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叶飞文,福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蔡战胜,福建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游建胜,福建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兰文,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月玲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福州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蔡战胜:谢谢您的提问。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重点采取了6项措施: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去年R&D投入总量超200亿元、总量连续4年保持全省第1,财政科技投入43.18亿元、比增50%。

二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45家、增长46%,总数超过了2000家、占全省总数超过30%。

三是培育高水平研发平台,去年新增省级创新平台31家、市级16家。

四是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特别是连续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的召开,围绕“云、大、物、智、链”,持续引进和打造一批新兴数字产业基地,同时,在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和领域,集中力量发展智能制造。

五是打造“三创园”,去年以来,晋安湖、东湖、旗山湖等三个“三创园”,共落地招商项目349项、总投资达1077.7亿元。

六是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共推出创新举措29项,其中全省推广13项,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

记者:“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按下了数字经济发展“快进键”。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也对推进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做出了部署,请问福建将打出哪些政策组合拳,助力福建数字经济的发展?

叶飞文:感谢这位记者提问。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部署,按照“一行业、一规划、一政策、一批滚动推进项目”的要求,陆续出台关于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数字丝路、人工智能、5G、平台经济、线上经济、高清视频、电子竞技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域政策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发展基础,正视存在差距,培育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良好数字生态。重点推进“五个抓”:一是抓平台建设。按照“重组提升一批、扶持壮大一批、‘一企一策’引进一批、研究策划一批”思路,推动我省平台经济做大做强。研究制定促进我省电竞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积极打造“海峡国际电竞港”。

二是抓招商引资。加大“一企一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造落地条件,吸引更多数字企业和外地闽籍企业来我省投资;实施数字经济园区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抓场景应用。编制“数字应用第一省”建设行动方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对接交流会,促进新场景孵化、落地和新应用迭代、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抓产业转型。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扶持等手段,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抓数据开发。加快大数据发展立法,进一步加大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开放力度,实施一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培育数据开发市场主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面释放数据资产价值。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请问“十三五”期间,福建的科技创新目标完成的情况怎么样?未来对于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厅是否有什么新的部署?

游建胜: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来抓。“十三五”以来,我省的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我们先后围绕加强基础研究、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等痛点难点,相继出台了50多份政策性文件,加速释放创新政策红利,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升级。比如,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探索建立人才双聘双跨、首席科学家、事业编制池等方式,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搭梯架桥,“十三五”期间集聚、吸引了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

二是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以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省份相继获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创新发展试验得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共同支持。“十三五”期间获国家新认定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居全国第二。福州、厦门、泉州、龙岩4个城市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创新主体活力充分迸发。“十三五”期间,我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了3倍多,全省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累计金额是“十二五”的2.27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2个百分点,位居东部省份第一。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位列全国第4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均居全国第9位。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刚刚开启,作为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我们重任在肩、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篇章”总目标、“四个更大”新要求,着力优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活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支撑作用。

一是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推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福州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建设未来科技城、泉州建设时空科创基地建设,围绕沿海产业走廊布局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增创空间集聚新优势。

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专项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全方位激发创新主体动力。

三是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更多的科技人才在八闽大地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四是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谁能干就让谁上,加快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同时尽早在加强科技投入、科研成果转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速人才集聚等方面出台政策补丁,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记者:当前,电动船舶已成为船舶行业新的发展热点。福建船舶工业历史悠久,又培育出了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电池产业集群,为福建省大力发展电动船舶产业提供良好基础。请问省工信厅,福建省电动船舶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兰文:电动船舶是指以电池动力部分或完全替代燃料油,产生动力及能源的船舶,其应用可有效减少排放和噪音污染,是船舶行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内电动船舶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推动福建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是“电动福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应用电动船舶是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是加快我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支持指导下,我省组成专门工作力量,以“立足福建、服务长江、面向全国”为目标,以我省船舶集团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制造为基础,联合三峡集团、中船所属研究院所等单位,开展新能源电动船舶的研究,联合打造研发制造基地。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根据省领导工作部署,省工信厅牵头组织三峡集团、中船702所、中船赛思亿、省船舶集团、省港口集团、宁德时代等相关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发挥各方优势,加快推动电动船舶产业发展。

二是推动项目引进落地。经多轮会商,目前三峡集团、宁德时代、省船舶集团、省港口集团已形成共识,将在福建成立联合实体,加强在船舶电动化产业化应用、绿色港航建设、新能源和智慧综合能源领域科研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

三是加快打造示范项目。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结合电动船舶特点,已先期选出9个应用场景下的9款船型作为试点示范项目,包括闽江货船、港作拖轮、闽江游船、鼓浪屿轮渡、厦门环岛游船、海事公务船、渔业辅助船、大金湖游船和豪华游艇等,各项目已在加快推进对接。

四是支持科技立项创新。鼓励企业开展电动船舶及其电池动力系统等方面研究,支持省船舶集团、宁德时代等单位联合以“新能源智能电动船技术研究”为题申报2021年重点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项目。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工信部将我省列入全国内湖、沿江、沿海船舶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二是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电动船舶示范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率先在福州、厦门、宁德等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和合适应用场景的地区推广电动船舶,逐步实现全省、长江等内河推广应用。三是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兼具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的电动船舶及其关键配套设施设备产业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记者: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海上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请问省海洋渔业局在"十四五"期间如何融入"海上福建"建设?有哪些重大举措?

林月玲: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感谢您对海洋渔业工作的关心关注!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主动担当作为,积极融入“海上福建”建设,突出“一个引领、两个带动、三大任务、四个重点”,谋划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引领,就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我们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编制了《“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围绕“到2025年建成海洋强省”的总体目标,明确了近五年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目前,《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将在按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公开发布,并且推动规划的实施。

两个带动,就是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两个带动。一是强化创新示范带动。推进福州、厦门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创建,推动连江、秀屿、石狮、晋江、诏安、东山6个示范县,打造新的增长点。二是强化重点项目带动。推动实施海洋强省项目,“十四五”期间拟投资超1万亿元。

三大任务,就是加快推进海洋渔业基础设施三大任务。

一是加快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今年起,利用两年多时间,改造传统养殖渔排44万口、浮球筏式贝藻类养殖面积31.8万亩,新建888口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并分步组织实施深远海养殖,推动海上养殖实现产业发展高素质、生态环境高颜值。

二是加快渔港项目建设。计划新建或提升226个渔港和10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基本解决全省渔船就近避风问题。

三是加快“智慧海洋”建设。加快建设海洋信息通信网,实施海洋渔船“宽带入海”工程,形成覆盖全省渔船的海洋卫星宽带通信网络,构建完善的海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构建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产业。

四个重点,就是做大做强渔业产业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培优做强水产种业。进一步巩固我省特色优势种业全国领先地位,建立完善种质资源名录、遗传育种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打造一批种业基地和种业品牌。

二是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出台新一轮支持远洋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水平,努力使我省的远洋渔业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三是加快水产加工业发展。研究制定水产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力争到2025年加工总产量达到500万吨,产值达到1200亿元。构建从水域到餐桌的全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新三品”。

四是有序推动渔旅融合发展。结合养殖设施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渔家乐、渔事体验;结合渔港建设,打造“渔市游”“渔人码头”;发展休闲渔业基地、海钓产业、观赏鱼产业,打响“水乡渔村”等休闲渔业品牌,推进渔业生产、渔民生活、渔村生态“三生一体”的渔旅融合新业态。

记者:请问工信厅的领导,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前段时间召开的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在社会上反响热烈,省工信厅作为民营企业“娘家”,将如何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兰文:感谢这位媒体记者的提问。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6月22日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表彰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及优秀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会议规格高、规模大,时机关键、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反响热烈。

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全省民营企业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提出明确要求。为切实把大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省工信系统第一时间下发通知,把学习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并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给福建企业家回信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结合起来,省工信厅将通过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研讨会以及深入企业调研等方式,把大会精神送进机关、送到基层、送达企业,在全省工信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热潮,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持续发挥熟悉产业、洞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挂钩联系机制,提升“政企直通车”水平,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暖心服务、“保姆式”服务,责无旁贷的当好“娘家人”,全心全意服务好“自己人”,推动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平台载体、加大科研投入、培育人才队伍、健全标准规范、整合创新资源,支持民营企业引进产业领军团队,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加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

二是支持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着力总量控制、存量挖潜、增量优化,制定落实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时间表,推动民营企业对标先进、制度创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升能效水平,培育壮大新动能。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着力平台赋能、示范引领、模式业态创新,围绕民营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00家以上应用标杆企业。

四是支持民营企业抱团发展。着力产业基础再造、企业梯度培育、产业链条提升,实施制造业主导产业重大工程、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万亿主导产业。支持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双循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金砖+”。

记者:近年来,乘着连续举办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东风,“数字福州”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请问福州市领导,下一步福州将如何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呢?

蔡战胜:福州市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努力在数字经济建设上争当标兵和示范。经过20多年的积累,福州数字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规模已经达到了4600亿元。我们认为,福州已经有了在数字经济领域大胆尝试、谋求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发展定位:以数字福州作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应用第一城作为奋斗目标,以打造数字中国示范城市作为落脚点。

围绕这个发展定位,我们将全力推进3个方面的工作:

1.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将围绕“云、大、物、智、链”,借助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这一平台,布局一批高水平新兴数字产业集聚区,催生一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众创、个性化定制等数字化新业态。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我们将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在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集中发展智能制造,把数字经济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

2.推进新基建。我们将全力推动5G基站、5G网络、超算中心、存储中心、数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高辖区内的带宽、算力、存储等能力储备,为数字福州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3.推出更多的信息化场景应用。我们将从数字商贸、数字教育、数字出行、数字文旅、数字健康、数字政务等六个方面,高强度推出数字生活新服务系列应用场景,尝试城市服务“一网通办”、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同时积极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用这一些措施,为数字融合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请问发改委的叶主任,未来福建将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色崛起,请问省里有没有具体的工作思路?

叶飞文:感谢您对福建绿色发展的关注。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力度大、亮点多。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绿色崛起。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清洁化改造。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2%。清洁能源装机比重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福建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8%的人口、2.8%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GDP,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前提,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着力引导绿色新风尚,全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记者: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我想问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指示,我们是如何进行具体贯彻落实的?

游建胜: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结束后,我们很快就在武夷山召开了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迅速传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现场发布2021年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要点,确定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20项重点任务措施,计划全年选认科技特派员2000名以上,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同时,我们开始大范围启用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平台,在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都可以使用,很好提升了科特派工作和服务效率。针对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不足,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总结梳理,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起草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文件,目前已正式发函征求省直有关单位和设区市意见。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我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授牌成立了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武夷山)(筹),为全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针对茶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我们组建产业服务团队12支,有60多位专家担任各级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26位,常年活跃在全省茶产业各条战线。还推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建立了“茶生态医院”,以会诊、网诊、巡诊等形式,面向安溪产茶区企业和茶农提供常态化技术服务。

此外,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动员全省广大科技特派员,围绕我省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投身“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瞄准乡村振兴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让科技特派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截至6月底,今年我省科技特派员已服务农户超过12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机制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下一步,全省科技系统和广大科技特派员将继续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把科技特派员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推进乡村振兴上来。着力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升级版”,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把农业农村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记者:请问海洋渔业局的领导,刚才您提到海渔局在“海上福建”建设中,深化“智慧海洋”建设,构建完善的海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林月玲:众所周知,我省是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每年平均有7-8个台风影响我省海域;台湾海峡海况复杂,且受到“狭管效应”影响,海上大风天气较多、风急浪高,渔业生产环境较为恶劣,渔船作业安全保障难度比较大。

对此,我们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制度建设,积极构建完善海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通过北斗、高通量卫星、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装备来创新管理和服务,最大程度地保障渔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具体来说,我们重点推动解决渔船管理的两个难题。一个是“看得见”的问题,一个是“呼得着”的问题。首先针对渔船的海上定位问题,也就是“看得见”的问题。2019年以来,我们局筹措资金,为全省1.3万艘渔船安装固定式北斗示位仪,建成福建省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全省海洋渔船“看得见”目标。这个项目实施近2年来,已救助船只70多艘,获救船员700多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去年,为降低商渔船碰撞风险,我们又在全国率先研发海洋渔船“插卡式AIS”设备,并在5000多艘海洋渔船上进行试点应用,这项技术方案已被农业农村部采纳成为行业标准,并明确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海洋渔船上进行推广应用。

其次,针对渔船“呼得着”的问题,从去年6月起,我们在20多艘海洋渔船上开展“卫星互联网测试项目”,安装新一代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通过这一终端,渔船在海上生产能够轻松上网,实现视频聊天、渔获交易、海上救援等。今年,我们启动海洋渔船“宽带入海”工程,对宽带设备给予一定的补助,拟让全省6000多艘大中型渔船,实现高通量卫星设备应装尽装。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将这项工作纳入全国试点,我省可获得农业部的补助资金近5000万元,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

此外,我们还将按照智慧海洋“一网一中心”的建设要求,启动“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海洋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让更多人、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海洋信息化的成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