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答记者问实录

2021-08-12 22:29:52 冯川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东南网8月12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今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以下是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记者:请问省民政厅的赵副厅长,刚才您在发言中提到在“困有所济”方面要发展“物资+资金+服务”社会救助模式,能否请您对该救助模式作个具体介绍。谢谢!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荣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困难群众在解决衣、食、住、医等基本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在照料、教育、就业、精神关怀等方面得到更多更好地帮扶。因此,民政部门也亟须适应这种需求变化,想困难群众之所想、办困难群众之所盼,在社会救助工作上转变思路、拓展内容、改进方法,从以往以物质、资金救助为主向“物质+资金+服务”模式延伸,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我们主要抓三件事:一是服务内容上,制定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照料护理、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二是服务力量上,出台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购买服务项目的政策措施,促进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至6月底,全省已建成1101个社会工作服务站,覆盖所有街镇,投入运营716个、占比65.1%,派驻专业性和事务性社工2839人,累计统筹整合资金2.1亿元。三是保障措施上,明确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经费,从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社会救助专项经费中列支,或由县级财政单独列支。

下一步,我们将搭建社会救助供需对接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救助,扩大服务供给,发挥慈善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领域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和培育基层服务品牌,进一步解困难群众之难、安困难群众之心、暖困难群众之情。谢谢!

记者: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近日,中办、国办印发《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请介绍下我省中小学课后服务推进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谢谢!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迅: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2018年以来,我省按照“坚持自愿、公益惠民、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动各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健全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着力构建由学校、公益机构、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课后服务体系,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在学校快乐学生。

特别是今年3月份以来,结合省纪委“点题整治”专项工作和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教育系统推进课后服务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今年春季学期,也就是7月份,中小学放假之前,课后服务的覆盖量达到149万余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双减”《意见》,目前福建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行安排,今年秋季中小学开学的时候按照四个方面推进:一个是全覆盖,原来是150万的覆盖面,但是还有一些地方还未覆盖到,秋季的时候所有有需要课后服务的孩子,学校一定保证全覆盖。第二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第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福建省的基础课堂教学水平非常高,我们希望在新时代继续提高。第四是保障服务体系,课后服务涉及到很多硬件、软件条件,包括人员、老师会超强度付出,怎么把保障服务做好,这是我们在今年9月份出台的时候要把这四个问题一并解决掉。谢谢!

记者:三明作为革命老区、山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硬件设施配置相对不高,但这几年教育事业却颇有成效。请问,三明是如何立足实际,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基础教育发展之路的?

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吕国健:首先很感谢记者朋友对三明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关注。这些年三明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于党中央对教育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大力抓教育,关键在于坚持把“党管教育”贯穿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带着责任、带着情怀,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子。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抓住四个方面工作:第一,是把教育工作作为党委政府一项事关全局性、常规性的重大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建立了“六个一”工作机制,即市、县主要领导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育工作、开展一次教育专题调研、组织一次教育座谈会、分管领导原则上走访一遍辖区学校、经常联系一批名师名校长、挂钩推进一批教育重点难题,形成了齐抓共管促教育的浓厚氛围。三明教育发展有特色有成效,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公办率、普惠率、示范园就读比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公办率、普惠率居全省前列;入选全省唯一的“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设区市,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正在积极争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二是把教育投入作为党委政府民生投入的重要内容。尽管三明财力不宽裕,但对教育投入稳步增加。据统计,近五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22%,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近三年,我们累计投入资金28.3亿元,实施了212个教育补短板项目。特别是去年中高考期间,为保障考生不受高温影响,我们在20天内为全市1638个中高考场安装了2667台空调,努力让广大考生集中精力应试。

第三,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始终把教师当作教育第一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2016年来,我们先后出台教育质量、培优补差、班主任、名师名校长激励政策,每年追加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超5500万元。同时,采取教师职务晋升机制、表彰奖励机制、放宽职称评聘机制等举措,促进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第四,是把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作为创新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并有效缓解“择校热”、小初高衔接不连贯等教育难题,近年来,我们持续探索,建立了以“总校制”改革和“强基、壮腰、筑梦”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在全市组建81个“总校制”学校、结对分校154所,实现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赢得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山区子弟对教育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我们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义不容辞全力以赴办好教育,努力为山区子弟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更好条件。谢谢!

记者:请问省财政厅的领导,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话题。请介绍下我省财政在民生投入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保障?谢谢!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剑青:感谢你的提问,感谢你关注民生,感谢你关心财政工作。这个问题我分两个方面作答,一个回答一下投入的情况,第二回答一下保障的措施。从投入情况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工作,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优化支出结构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十三五”期间,我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均保持在七成以上,最高为77.9%,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今年以来,我省财政运行稳中向好,各项指标处于合理区间,1-7月民生支出达到2239.98亿元,占比75.6%,支出进度58.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2.5亿元,增长8.1%;教育支出649.64亿元,增长15.7%。这是投入的情况。

我省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保、二统、三兜底”:一是“保”。有保有压,保的是民生,压的是一般性支出。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精简会议、培训等活动,从紧控制“三公”经费,严控办公业务用房大中型维修改造,将压减的一般性支出集中用于改善民生。

二是“统”。加大统筹力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一方面统筹四本预算保民生,强化一般公共预算、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衔接,综合运用资金支持民生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将纳入统筹盘活的结余结转资金从结转两年以上压缩为一年,充分调动存量资金服务民生。

三是“兜底”。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一方面实施零基预算,率先在省级和部分市县进行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腾出更多资金保基层民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财力下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预算审查、动态监控、库款调度、应急处置、激励约束等机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确保基层“三保”不出事。我就分这两个方面作答,谢谢!

记者:请问省人社厅的领导,近年来,人社部门在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上都进行了哪些改革,为我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哪些积极贡献,让人民群众共享了哪些发展成果?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童长峰:谢谢你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关注和关心。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我省各级人社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我省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主要有:一是制度不断健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省统收统支,放开我省农村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户籍限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平稳实施、持续深化;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标准,建立城乡居民丧葬补助机制。

二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失业、工伤等险种参保人数均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至7月底,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805.93万人、686.38万人、959.7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从2015年的84.35%,提高到目前的95.53%,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的持续推进。

三是待遇水平稳步提升。落实退休人员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我省已连续2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也是连续6年同步同办法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的养老金调整工作已于6月底实施到位,惠及208万退休人员。城乡居民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30元、比国家标准高37元。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等三项定期待遇水平逐年提高。

四是经办服务持续优化。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社保经办服务逐渐从现场经办转为网上办事,持续深化“放管服”的改革,不断加强行风建设,各项社保经办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求,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保险重点任务落实,更好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谢谢!

记者: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省这几年也在全力实施健康福建战略,我想请省卫健委领导具体谈谈我省在推进健康福建建设过程中健康医疗服务取得的成效、亮点?谢谢!

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闽红:感谢媒体朋友关心我省的卫生健康事业。2020年1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健康福建行动实施方案》《健康福建行动监测考核方案》,全省各地结合实际,认真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从六个方面介绍一下: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争取中央预算投资12.64亿元支持55家县级医院、5所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区域医疗中心、2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3家省属医院和3家省、市级中医医院建设,提升了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和中医传承创新能力。专门安排了省级预算内投资4.47亿元,加快补齐省属医疗机构建设短板。

二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采取措施有效防控新冠肺炎、H7N9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配齐县级及以上疾控机构的疫苗冷藏车,继续保持免疫规划接种率达95%以上。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分别创建12个国家级和36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应急床位扩充能力建设,提升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诊疗能力。

三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落地实施,省内有6所医院与上海、四川等地国家级高水平医院合作并纳入试点。开展医疗“创双高”建设(即建设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临床专科)和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建设,福建省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整体得到持续提升。

四是完善健康保障。明确省属医院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组织和指导各市、县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目前基本设立了省、市两级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性区域医疗中心,明确了建设目标。全省有三级医院84所,其中每个设区市均有1所以上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服务人口达到80万人的县(市)三级综合医院7所,人口数超过30万人的县(市)均有1所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妇产(含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含精神防治机构)专科医院分别增加8所和25所,中医类医院增加5所,省儿童医院已投入使用,省妇产医院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

五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发展。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暨产业园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行动计划,建立全省统一的“健康福建”12320公众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家庭医生签约等便民惠民服务。同时,各地普遍建设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边远地区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应用,优化妇幼保健、免疫接种、卫生应急、职业卫生监管等服务。

六是推动养老以及医养结合发展。积极支持健康福建建设成员单位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省现有养老机构1139家,基本实现“一市一县一中心、一乡一镇一敬老院”布局,建成662所居家社区照料中心(站),街道和中心城区覆盖率100%,建成农村幸福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等10035个,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0%。全省现有医养结合机构120多家、纳入医保定点80多家,医养结合床位37002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建立签约合作关系2242对。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记者:请问省教育厅领导,今年我们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增加,省教育厅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迅: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作为“六稳”“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稳定就业大局的重要举措。尹力书记、王宁省长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以来,我厅会同人社等部门、各高校精准施策,扎实打好稳岗扩就业“组合拳”,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质量不断提升。截至8月9日,我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78.81%,比去年同期增长7个百分点。我们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今年除了扩大“三支一扶”“服务社区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计划规模外,还加大了升学和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力度,研究生、专升本升学招生规模和科研助理招录规模都有所扩大,吸纳近4.1万名应届毕业生。

二是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组织实施“百校走千企”活动,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资源和岗位。鼓励各高校汇聚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资源,促进校地、校企就业供需对接。三是优化招聘服务。开展“百校百日攻坚”行动,统筹线上线下联动招聘,举办人才双选会,夏季专场招聘会,医学院校和师范类毕业生、人工智能等专场招聘会。指导各高校举办各类小型化行业性校园现场招聘活动,推动供需对接活动数量、质量“双提高”。

四是强化就业指导。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职业指导师联系制度,加强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确保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不断线。五是精准帮扶重点群体。举办“助力振兴”专场招聘活动,对2021届低收入家庭、残疾等毕业生,落实“一人一档”,实行“一生一策一导师”的靶向施策、精准帮扶。同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5576万元,帮助2.79万名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确保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就业。下一步,我厅将进一步抓好八、九月份就业跟踪服务,配合省人社厅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帮扶台账管理,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抓紧落实落细。谢谢!

记者:请问省财政厅的领导,省委省政府每年开展的为民办实事为群众解决了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能否请您从财政角度介绍下福建省有哪些项目谋划?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剑青: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民办实事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从1991年至2020年,我省为民办实事工作整整走过了30个年头,办了603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事,涉及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就业生产发展和环境改善治理等,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十八大后的2013年至2020年8年间办实事项目192项,总投入达到2498亿元。我省居民健康状况、生态环境指数、教育事业发展等指标居全国前列,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我们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比较有特色的是治理餐桌污染项目,这个项目是2001年就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项目,经过20多年来不断完善,财政不断加大投入,治理餐桌污染这个工作每年都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支持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监督抽检、示范监测、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目前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指数大幅提升。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取得预期效果,长期以来,在全国及群众中的关联度很高,用户数量比较大,这个工作在全国都是很有特色的。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包括建设全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升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安全优质发展等,总投资417.9亿元,其中省级资金107.42亿元。截至7月底,省级资金已下达131.17亿元,达到年初计划数的122.1%。

我省财政建立三个工作机制,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是项目筛选机制。按照急需先行、补齐短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通过多方面渠道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重点选择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民生关联度大、前期准备充分、一年内可完成能见效的事项,确保把为民办实事项目办成民心工程。

二是资金筹措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实行省级财政投入与市县配套相结合、适度加大省级投入规模的做法,通过统筹部门现有专项资金和省级新增财力,确保办实事资金落实。积极运用财政引导手段,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资源统筹的合力。

三是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健全资金拨付月报制度,充分运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和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等,加快资金落实,推动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绩效管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提高执行效率和资金效益。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请问省人社厅领导,刚才您提到“社保经办服务逐渐从现场经办转为网上办事”,请问近年来,我省在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方面具体有哪些举措?谢谢!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童长峰:谢谢你的提问。人社部门很重视行风、政风建设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数字化、便捷化、人性化。一是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全面规范办事规程,推动服务事项在省网上服务大厅“应上尽上”,在全省提供无差别、一体化的服务,实行“网上办”“掌上办”等“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让群众多走网路、少跑马路。目前,所有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待遇领取资格都可通过“闽政通”APP进行人脸识别认证,方便了159万企业退休人员、49万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和489万城乡居民领取待遇人员。

二是推行“就近办”“网点办”。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不出村,目前我省已在1.49万个行政村建成社保金融服务便民点,覆盖率达99.02%,实现广大农村居民缴纳保费和领取养老金不出村。在9020个村(社区)建成村级便民信息化服务点,实现村级社保业务线下受理不出村、线上申办不出户。三是推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办”。不断推动在人社领域实现身份认证持卡、补贴待遇进卡、业务经办用卡,并提供社会保障卡集成服务支撑,努力拓展就医购药、惠民惠农及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智慧城市等领域用卡,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至2021年7月,全省累计发行社保卡4343万张,签发电子社保卡785.7万张。

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我们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创新并行,持续优化社保经办“适老化”服务,提供更加贴心、更加人性的社保经办服务。如,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开通老年人专用模式,提供大字版、语音提示等服务。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各级社保经办部门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总之,我们将继续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持续推进社保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改善服务、提升质量,打造便民利民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谢谢!

记者:请问省卫健委领导,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变了过去医疗资源“塔基薄弱、塔尖不强”的不均衡局面。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在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谢谢!

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闽红:谢谢健康报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专门进行了部署,我省的总体思路和实践就是做强“塔尖”、夯实“塔基”,助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做强“塔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布局均衡。一方面,积极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几年来先后有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复旦中山、复旦华山医院等8所国家级高水平医院与我省合作办医,2020年以来两批共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福建。其中,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探索“市校合作、同质管理”模式,为创建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了经验借鉴。同时,我们在泉州、三明、莆田、龙岩等地市布局建设首批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加大医疗高地建设力度,力促实现“大病不出省”。

另一方面,实施医疗“创双高”建设。“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8.12亿元支持省市级医院建设3所高水平医院、21个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9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整体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在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西医类),福建省总体成绩全国排名第6位。协和医院、附一医院和省立医院在全国近1200所三级综合医院中位列前50名。协和医院的CMI指数(病例组合指数值,反映医院收治病例的复杂程度)单项排名全国第6位。

夯实“塔基”,以县域为重点推进医联体建设。一是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结合世行贷款医改促进项目,投入总额约3.10亿美元的世行贷款资金和7.58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用于支持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已建成县域消毒供应、影像诊断、临床检验、病理检查、远程会诊等县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401个,2020-2021年上半年累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270万人次;全省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的达标率分别位列全国第5位和第8位,有31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推荐标准。不仅推动县医院能力提升,而且同步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截至2020年底,5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33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基本标准,建成标准化一体化村卫生所11063个、占规划设置的93%,并基本实现医保“村村通”或“就近通”。通过努力,2020年全省基层诊疗人次占比达到56.3%,较2015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

二是鼓励各地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印发《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在全省总结推广三明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2020年底已实现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积极探索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

持续优化分级诊疗配套支持政策。在医药医保政策方面,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推行按DRG、按病种、按床日等复合式收付费改革,县域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改革,完善“互联网+诊疗服务”收费政策。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面,在全省推行党委书记、院长、总会计师目标年薪制和医院工资总额绩效管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围绕“增总量”,突出“强基层”,进一步充实稳定基层卫生力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由省到村的五级卫生健康专网,网络已覆盖全省各级卫健部门、公立医疗机构、50%民营医疗机构、1.6万个村卫生所,全省各县域普遍可开展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5家,覆盖率达84.7%。我们大概是从这三个方面推动全省分级诊疗制度,在“十四五”还将按照总书记到三明考察时候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实现我们省分级诊疗制度在“十四五”有一个大的跨越。谢谢!

记者:群众生活品质和城市空间、环境、公共服务以及治理能力息息相关。这几年,三明正立足群众需求,全力推动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请问三明市的吕副市长这方面的相关情况。

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吕国健: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中心城市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是我们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我们把市区经济发展作为龙头,推动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群众所盼。近几年,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拓展市区发展空间。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到三明调研时,指出“三明城市规模还要扩大,积极向两翼拓展,把沙县和永安逐步由三明的卫星城发展成为三明大市区的一个新型组团和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三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去考虑。”这些年,我们牢记嘱托,持续推动市区与永安交通、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荆东产教融合示范区、陈大、富兴堡、贵溪洋、三沙生态旅游区等重点区域开发,推进生态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完成中心城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今年4月27日、6月19日,新设立的沙县区、三元区分别挂牌,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大大提升,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常住人口、城区规划面积分别由原来的582.9亿元、12.25亿元、40万人、71.5平方公里增加到927.13亿元、23.33亿元、65.9万人、120平方公里,“小马拉大车”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是以落实国发3号文为抓手,争创发展政策空间。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明确提出“研究支持赣州、三明等城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我市迅速行动,抢抓历史机遇,把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具体行动,主动跑省进京、向上对接,认真编制《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梳理并向上对接重点政策111项。  

三是以建设全龄友好城市为责任,让城市更有温度。紧盯群众需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补民生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近三年新增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位1.2万个以上、医用床位800张以上,完成涉及2.3万户的老旧小区改造。同时,先后建成了贵溪洋生态湿地公园、沙溪十里文化景观长廊、四贤文化廊以及老年儿童微游乐园、风雨连廓、植物园、无障碍设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全龄友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与人口相适配的婴幼儿托育、社区养老、残疾人托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全龄友好城市,让城市更有温度。

四是以解决群众身边事为切入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一座城市好不好、美不美,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围绕着让群众在城市生活更舒心目标,从2019年8月起,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停车难、如厕难、农贸市场整治难、背街小巷通行难、小区物业管理难等城市“五难”治理专项行动,集中攻克了一批城市“顽疾”,累计新增停车泊位14807个、新(改)建标准公厕286座、整治和改造农贸市场76个、治理背街小巷429条、治理提升老旧小区295个,群众的获得感得到持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市为契机,继续努力,继续拓展,打造有温度、有丰度、有厚度的文明城市。谢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