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1-10-12 14:07:04 林先昌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东南网10月12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12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邀请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翟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赖诗双,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副理事长袁林,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是答记者问。

记者:福建省民政厅近期组织开展了“阳光1+1”牵手计划十佳案例推选活动,能否请民政厅领导作个介绍?

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感谢记者的提问和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关注。为深入总结经验,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动员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我们于今年7至9月份,组织开展了“阳光1+1”牵手计划十佳案例推选活动,经过初步评审、网络票选、综合评审等环节,从报名推荐的近300个结对案例中推选出了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牵手武夷山黄墩村、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牵手大田老区村、福州市河南商会牵手罗源县林家村、海沧区福德督导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牵手海沧区城中村等十佳案例。

入选的案例勇于创新、富有成效、各具特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代表性。全省1232个社会组织和1263个老区村结对共建,省市县社会组织参与数量分别是97家、168家、967家。在评选中,我们坚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尽量把最能代表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工作成效的案例推选出来。我们推选出来的十佳案例中,省级社会组织案例4个,市级社会组织案例2个,县级社会组织案例4个。

二、典型性。十佳案例包括了产业带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社工服务、互联网销售等共建模式的典型。比如,福建省盲人协会牵手宁化县永跃村,做了大量的公益慈善工作;宁德市老促会牵手蕉城区坑头村,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邵武市春暖社工牵手邵武市龙斗村是专业社工服务的典型代表;漳浦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牵手漳浦县美林村,在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惠安县校园服饰装备行业协会牵手惠安县彭成村,帮扶老区村群众就业;武平县慈善总会牵手武平县大禾村,帮助壮大“红色”“绿色”产业。

三、可推广性。十佳案例的经验做法都是结合老区村的实际,根据老区群众的需求开展了结对共建工作,为其他老区村和社会组织结对共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我们在推广宣传“十佳案例”的同时,将收集百个优秀案例并编集成册,供各地学习借鉴、互促共进。

福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福建老区苏区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诚挚地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和老区村能够参与牵手计划,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促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记者:请问翟副市长,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三明市创建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方面还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翟超: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三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关心和关注。今后五年,是三明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要机遇期。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具体要求,奋力建设“一区六城”,推动社会力量助力革命老区“五个振兴”,促进社会力量融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大局,主要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持续完善社会组织参与革命老区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现有老区村、社会组织名单和帮扶供需事项名单,引导支持更多社会组织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为目标,以项目推动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抓好签约共建项目协议落地落细,在争取资金的同时,加大对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按照“授之以渔”的原则,带动老区群众就业增收。深入挖掘社会组织和广大爱心人士参与老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阳光1+1”牵手计划工作品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踊跃参与革命老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持续激发慈善组织促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活力。大力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打造慈善品牌,依托慈善行业组织,探索多样化捐赠和募捐形式,强化慈善行业监管,畅通慈善组织参与慈善事业渠道。进一步打造“慈善+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发挥市级困难群众帮扶中心作用,发展多元化“慈善+救助”模式,重点推广“三明精准帮扶”小程序,完善公益慈善和救助帮扶事项“掌上办”“指尖办”移动端功能,创新“物质+资金+服务”救助方式。深入推进“慈善手拉手”计划,推动慈善服务从传统救助领域向科技、教育、文化、扶持创业就业、老年产业等领域拓展。

三是持续创新社会工作服务革命老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规模化社工站夯实基层为民服务工作平台,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做到村和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并持续提升机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健全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扩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推动在革命老区形成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和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依托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民政服务机构等单位,完善“社工+志愿者”协作机制,提高持证上岗社工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鼓励志愿组织从业人员积极报考社会工作师,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谢谢!

记者:我们知道,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时期,还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上都发挥了自身职能优势。请省农业农村厅领导介绍一下,近年来这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谢谢!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赖诗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关心。2021年6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明确将社会组织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力量。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全省“百镇千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取得了很好成效。早在2019年11月,省扶贫办就协同省民政厅联合制定“阳光1+1”牵手行动方案,大力推动涉农社会组织参与牵手行动,为社会组织帮扶老区苏区村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2020年5月,我们又在全省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牵手行动签约仪式上,要求各级扶贫部门一如既往配合民政部门健全联动机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共同构建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我们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包括三个方面:

一、支持社会组织帮助老区苏区村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时期,我省确定的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老区苏区村就占了2185个。我们及时将这些老区苏区村的脱贫攻坚情况提供给有意向的社会组织,帮助他们精准对接。同时,积极指导社会组织坚持“输血+造血”“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因村施策、把脉开方,确保帮扶帮到点子上。目前全省共有126个涉农社会组织,与129个老区苏区村开展结对帮扶。比如,我厅主管的原省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深入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实地考察、走访慰问、听取意见,形成“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等“四送”模式,有效解决了该村政策对接不顺畅、信息掌握不及时、发展产业缺资金技术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4690元,极大增强了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支持社会组织推进老区苏区村产业振兴。全省涉农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对口帮扶服务,着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建立产业发展基地,推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带来的增值收益。比如,武平县百香果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技术引路带动农户共建”“销售引流促进产销共引”“品牌引领致力百姓共富”“信息引导推进资源共享”的“四引四共”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2020年全县种植百香果2万多亩,产值达到2.2亿元。

三、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苏区村宜居建设。老区苏区的生态优势明显,但农村人居环境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发动各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老区苏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支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推进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比如,福清市在全市各村成立乡贤促进会494个,2018年以来共筹集资金8.9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一革命四行动”的建设中,推动当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我们将继续全力配合民政部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新领域、新方法、新途径,为全面推进老区苏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谢谢大家!

记者:请问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在帮助对接的老区村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具体事,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作为“阳光1+1”牵手计划的参与者中有什么样的收获?谢谢!

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副理事长袁林:我简要介绍下我会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的工作情况。

根据省民政厅、省扶贫办关于开展这项活动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公安厅的贯彻意见,我会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我会牵手的对象是武夷山市崇安街道黄墩村。黄墩村是一个老区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1933年至1935年,曾是中共崇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当时重要的革命暴动地,红军烈士和革命先辈多达70余人,有着浓厚的红色历史沉淀。但村里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一般,村容村貌比较脏乱。

针对黄墩村的现状,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我会从五个方面来推进工作:一是建好“红园”打基础。我会先期出资建设了集红军纪念墙,红军纪念广场和纪念亭为一体的“红园”项目,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开展脱贫和帮扶,今年上半年就接待参观者3千余人次,不仅弘扬了红色革命精神,也实现了旅游创收;二是争取资金助振兴。我会分两期投入100万建设外,还协助一起争取到省级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文旅等各类项目资金2200余万元,目前已投入1400余万元,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三是带动社会力量齐帮扶。我们联系省社科院,找准“初心圣地”的红色历史定位,提升了红色文化品牌价值,联系武夷山职业学院与黄墩建立“校村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双赢,联系社工组织开展红色史实、故事的讲解员培训,建立旅游服务志愿者队伍;四是挖掘内生动力迸活力。努力帮助村干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为巩固扶贫成果和项目建设,为衔接乡村振兴持续发力;五是深入后续帮扶扩成效。今年,黄墩已被列入全省公安红色教育基地,武夷山市文旅精品线路,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参访点。同时,我会的第二期五个帮扶项目也已经启动。

项目实施以来,活动已初见成效,黄墩村的红色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观,乡村产业得到了逐步发展,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黄墩村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被动接受帮扶到主动思考发展路子。随着项目的推进,预计黄墩村今后每年可吸引近万名游客和参访者。

“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实施一年半以来,我们的活动体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以“红”对“红”。我会将服务公安英烈的业务特性与黄墩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相结合,打造“武夷山初心圣地”红色文化品牌。二是以“红”带“绿”。以红园红色旅游项目为支点,推动校村共建实践基地,培养讲解员和网络营销人才,开辟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绿色产业发展。三是以“1”撬“N”。强力宣传,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带动多家单位参与,形成“1”十“N”帮扶合力,有效撬动美丽乡村建设。四是以“鱼”促“渔”。以有限的对接帮扶,催生无限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发挥黄墩村主体作用,持续、稳步、顺畅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会在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中,深感这项行动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作为社会组织一分子,积极参与这项行动更是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省民政厅等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进一步与黄墩村深度融合对接,为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作出我们的贡献。谢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