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省“十四五”专项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场)答记者问

2021-10-15 12:37:14 卢金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东南网10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十四五”专项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场)。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明炫,省住建厅城市管理处处长黄常青,村镇建设处处长王德福,科技设计处处长陈仲光,城市建设处副处长王伟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居住品质是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一位老百姓切身利益,请问“十四五”期间居住品质提升是如何谋划的?

王明炫: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城市更新就是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以维护、整建、拆除等方式,使城市土地得以经济、合理地再利用,从而强化城市功能,提高生活品质。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居住品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我省高度重视城乡居住品质提升工作,“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全省70万户居民从棚户区、旧户区搬出、住进新房,27.9万户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十四五”期间,全省将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打造社区更新和街区更新样板,探索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机制和运行模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城市、县城(城关镇)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改造,实施一批2001年至2010年间建成、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小区和街区、片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全省预计改造68.3万户老旧小区。

二是加快城镇旧户区综合整治。成片区推动建成时间长、整体环境差、结构安全等级低的危旧房改造。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房屋维修改造。

三是开展社区更新。完善水、电、路、气、信、无障碍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站、老年服务站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快递服务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活动空间,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以打造百个“绿色社区”更新样板,实施绿色社区创建行动,2022年底前,力争全省60%以上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请问“十四五”期间乡村基础设施是如何谋划的?

王德福:感谢记者朋友们对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各部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专项行动等各专项工作,推动基础设施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实现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镇村水冲式公厕4个“全覆盖”,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95%、自来水普及率8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2.1%,乡村基础设施和镇容村貌明显改观。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向纵深发展,实现85%陆域乡镇3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全面实施农村公路管养路长制。

二是补齐农村供水工程短板,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推进县(市、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三是提升镇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全面推行以县域为单位,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管网铺设和运行管护整体打捆打包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同步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提升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全省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的村庄比例达65%以上。

四是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公厕管护水平。推广以县域为单位打捆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农村公厕管护等,进行市场化运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公厕管护的规范化水平。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全覆盖。

五是积极稳妥推动燃气下乡。宜管则管、宜罐则罐,在镇乡中心村、人口较大村或“新农村建设”集中安置点等启动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提高农村地区管道燃气通达能力。

六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快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持续拓展农村光网和4G覆盖广度和深度,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到2025年,全省乡镇以上区域全面实现千兆光网和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通达率达80%,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15万个。

记者:近年来,福建省各地都新建了不少公园,市民闲暇时间的休闲去处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听到反馈说很多公园缺乏活动场地和器材,不能在自然生态、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健身锻炼,稍显美中不足。请问“十四五”期间是否有一些规划和措施?

王伟: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对于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关注。回答问题之前,我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十三五”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情况。“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非常重视绿量的增加,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增长21.59%,达到8.94万公顷,全省建成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三。各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不断完善绿地布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我省在公园绿地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不足,刚才提到的公园里缺少活动场地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省各大城市的体育运动场所普遍都比较欠缺,特别是在老城区内,由于用地十分紧张,人口又很集中,这方面的短板就更加突出了。而城市公园由于场地条件好、绿化环境优,确实是为市民进行户外锻炼健身很好的选择。省内有些城市也已经在这方面开始了一些尝试,比如福州,不管是新建的晋安湖公园等,还是升级改造中的左海公园等,都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增加了一些体育运动场地。这些工作都为我省下一步的公园绿地提质增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打造100个特色精品公园,建设“万里福道”,全面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和品质,持续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一是新建较大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景观广场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园绿地,有计划地增加健身设施节点,小型篮球、足球、门球等球类场地;二是在中心城区、老城区或者滨水地区,配建户外健身器械,提升街头绿地的服务功能;三是现有公园绿地、福道改造提升时进行补短补缺,推动体育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建设,如充分利用河道沿岸现有公园、步道等设施,建设滨江亲水步道、运动慢跑道或休闲骑行道,满足广大市民就近健身、绿色锻炼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功能更完善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

记者: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今年7月河南郑州遭遇大暴雨带来了严重的城市内涝,请问“十四五”城市防涝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黄常青:感谢记者朋友们对城市安全、排水防涝工作的关注!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区域,位于热带海洋的西岸,经常遭受台风袭击,因此我省历来非常重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建设。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规划》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等最新的中央文件精神。“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持续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统筹考虑蓄排结合的雨洪防御措施,合理布局并适度超前建设防洪及排水防涝设施。

一是加强城市周边引洪排洪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五江一溪”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及福州江北城区、政和等县级城区防洪排涝(高水高排)工程,有效防范“客水进城”。

二是推动雨洪公园和排水防涝泵站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市政道路,改造建成一批“平洪结合”的城市滞蓄洪空间,新增100万平方米滞洪面积;开展既有雨水管渠排水能力评估,推动雨水管渠排查、疏浚、修复、建档,新改建雨水管渠2500公里;提高地铁、下穿通道、地下商场、停车场等地下空间排水防涝能力。

三是推行城市排水防涝联排联调的管理机制。建立全省排水防涝应急调度体系,强化区域应急抢险物资储备调度,在福州、漳州建设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中心。

四是在龙岩、南平等地,创建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新区探索建设应对超标暴雨时的道路行泄通道、应急抢险生命线通道。

到2025年,市县建成区基本完成易涝点整治,力争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实现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超标降雨情况下,城市生命线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记者:现在新基建这个词非常热,大家也都非常关注。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我省如何推动城乡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陈仲光:新基建是近几年来媒体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事,也是国家能力建设现代化一个基本的技术工作。新基建的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是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有效投资,同时也是赋能新经济非常重要的手段,更是增强我们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研究部署,明确要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基建的工作。

在“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开展:

一是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相当于“城市躯壳”。这是城乡领域开展新基建的最基础工作,是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主要工作是引导各地在城市既有信息平台基础上,按照住建部相关要求与标准,构建包含三维数字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信息的CIM平台及其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CIM与相关领域标准的衔接,建立地方标准化地址库;并建立完善CIM平台数据更新机制、CIM基础平台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软硬件和数据升级维护方案和安全维护和应急预案。

二是拓展多领域“CIM+”应用,相当于“城市大脑”。

这个是对CIM基础平台的应用,开展多部门“1(CIM基础平台)+N(行业单位)”应用,包括在城市体检、智慧市政、智慧交通、城市安全等领域。比如整合城市体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房屋建筑施工、既有房屋使用安全等信息资源,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管理平台等。

三是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相当于“城市触手”。这是“CIM+”应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动态运行的监控检测数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实现城市重要区域各类管网全普查全建档、主干管网智能化监测管理全覆盖、新建道路智慧灯杆全覆盖,各城市建成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在特大桥、结构复杂桥梁安装智能感知单元,构建智能监控监测预警系统。

结合高水平建设5G网络,建设新一代物联网系统,打造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化电网等,力争在“十四五”末全省基本形成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格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