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带”新路 全面小康“创”新篇
2021-11-11 08:05:3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蒋丰蔓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党员示范户杨仁华(右一)在大棚里向村民传授火龙果种植技术。魏剑生 摄 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 通讯员 魏剑生 “双带双创”成效显著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建瓯市小松镇穆墩村的“双带双创”展示馆。展馆共分为三层,通过图片、还原场景旧貌等方式,着力打造沉浸式党建经验教学点。 “这里由原村部改建而成,全面展示党支部带领群众奔小康、党员带头奔小康,创小康村、创小康户的‘带创’历程、人物事迹、荣誉成就等,目前累计接待基层党组织党员3000余批、党员干部近10万人。”讲解员薛由文介绍道。 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双带双创”活动,是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效载体。1994年4月,作为试点村,小松镇穆墩村率先在南平市开展“双带双创”活动。按照“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带动群众”的思路,该村结合实际,在闽北率先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全村共成立“山地茶果开发”“淡水养殖”“大田粮经轮作增效”“柑橘保鲜及商品流通”“村办企业”5个“带创”帮促小组,发动63名党员帮带406户群众,有效调动起全民奔小康的热情。到1996年,实现村集体收入翻倍、人均收入翻倍,有超过一半的农户达到小康示范户的标准。 随后,建瓯市在全面总结穆墩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将“双带双创”活动由点到面推开,在全市掀起活动的热潮。到1996年6月底,全市共组建1058个“带创”小组,7986名党员参加“带创”活动,6683名团员、致富能手和村后备干部加入“带创”行列,带动58618家农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从“奔小康、建新村”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27年来,围绕“组织有力、党员有为、农村发展、群众受益”目标,建瓯持续深化发展新时代“双带双创”机制,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展现“带创”担当。“双带双创”活动开展以来,建瓯市涌现出一批“双带双创”先进党支部和党员先进个人,先后有1个基层党组织获评全国先进党组织,6个基层党组织获评全省先进党组织。小松镇获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小松镇穆墩村获评农村基层建设先进村。 党建链条不断延伸 2016年,小桥镇阳泽村成立闽北首个村级党委,同时,将村级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延伸到群团组织,村团委、妇联同步成立,100多名团员、妇联成员成为党组织的“左膀右臂”,成为建瓯市以党建带群建、激发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双带双创”,在于“带”,在于党建举旗定向,旨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建瓯将党的群团工作放到中心工作的大格局中统筹安排,通过组织共建、队伍共育、发展共促,引领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不断扩大干事创业的队伍。 2020年5月,建瓯被团省委、南平团市委确定为党建带团建、队建试点市,着眼构建党团队一体化传承红色基因全链条,党建引领的链条进一步延伸。 去年7月,位于建瓯市委党校内的“党建带群建、群建壮党建”主题公园正式开园,公园内40面展板全面系统地展示该市深化“党建带群建、群建壮党建”工作机制取得的工作成效,标志着该市“双带双创”党建工作机制迈向新高度。 目前,全市18个乡镇(街道)均配齐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妇联主席,并探索“大党校”建设,成立了党校、团校、妇校、职工业余学校、科普学校等“十校合一”,实现对党员、干部、人才、党外人士教育培训和理论武装的有效覆盖。同时,全市建成包括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学校等各类基层党建示范点100个,同步创建各类群团组织示范点100个,突出以点示范、连点成线、织线成带,打造基层党建群建示范带。 城市里的“红色经纬” 建安街道探索“巷长制”,在辖区内街巷成立党支部、党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总巷长”,以党组织为引领开展社区治理,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博鳌论坛典型案例;瓯宁街道福宁社区党委探索“三联绘五色”社区治理工作法,整合各类资源,增强治理合力,被省民政厅确认为优秀社区工作法;建瓯市政协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推出“双联共建”党建新载体……一系列新举措、新成就,成为建瓯探索新时代城市党建“双带双创”新载体的有力佐证。 建瓯市把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构建贯穿市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党组织的“红色经线”和贯穿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建的“红色纬线”,下足“绣花功夫”,织密“红色经纬”,着力破解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瓶颈,描绘出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目前,全市成立社区大党委15个、小区党支部66个、楼栋党小组142个,上到市委、下到楼栋党小组的五级组织网络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将城市党建嵌入社区,构建以党组织为“主心骨”、党员为“生力军”的“带创”力量,挖掘和激活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共治,形成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依托“机关联社区、党建促治理”工作机制,全市安排7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5个社区结对共建,确定共建项目147个,组织2915名党员到共建社区和居住地社区“双报到”,通过服务项目双向认领、“契约化”共建、互学互评等多种形式,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构建起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红色传承 集中力量“带创”攻坚 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 通讯员 魏剑生 近日,记者走进建瓯市北苑贡茶加工园区,不少茶企已经完成入驻,正在进行厂房清扫与机器调试,为明年春茶生产做准备。 “我们刚获得了SC认证,接下来就可以由农产品散茶转向包装类茶叶生产,全面冲刺品牌打造与产能提升。”建宁府茶叶有限公司是完成入驻的茶企之一,负责人范贤杰告诉记者。 “园区位于小桥镇,是建瓯市茶叶生产的重点区域,建设专业集中的加工园区即是要解决建瓯茶产业发展存在的茶园零散种植经营、产业化水平不高、茶企规模小、龙头带动不足等问题。”建瓯市茶产业工作专班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胡宗捷介绍说,该项目拟建成闽北最大的岩茶加工产业聚集区,目前累计已投资3000万元,完成1200亩总体规划,一期280亩修规编制,7家茶企入驻投产,40亩的广场区和综合服务区动工建设。 茶产业项目的快速推进是建瓯市深化“双带双创”机制、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为全面深化新时代“双带双创”机制,激活“带创”发展动能,建瓯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的“4+10”项目推进、特色产业和重点民生工作专班,包括投资、招商、审批、征地拆迁等4个项目推进工作专班,涵盖教育康养、物流产业、林产工业、酒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 “我们选派90多名精兵强将到工作专班一线,由市领导、党员干部带头,组成‘带创’攻坚力量,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俯身带动,全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推动全市项目多生成、快建设、见实效,促进产业和民生事业大发展、大跨越。”建瓯市委书记周靖说。 讲述 干群同心奔小康 讲述人:薛由文 建瓯市小松镇穆墩村村民 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整理 我今年69岁,是长期在穆墩村生活的老村民,1991到1996年,我曾担任穆墩村村主任,1997到200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双带双创”为家乡带来的巨大改变,我有幸全程见证。 1994年4月,小松镇率先在穆墩村试行开展“双带双创”活动,除了看中穆墩村扎实的农业基础,也是对村里团结坚强的班子、良好风气的肯定。同年7月,“双带双创”工作会议在村里召开,南平市委组织部和建瓯市委领导激励我们带好头,在家乡作出一番事业,并作出了悉心的指导。 如何把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呢?村党支部总结了“七个带头”,从思想、作风、业务上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全面要求,不仅按年制定了奔小康各阶段规划,还建立了党员个人活动目标管理卡,用数据考核任务落实情况。 共同致富还要从实干抓起。从“双带双创”开始实施后,穆墩村党支部负责每月组织一期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技术人员入村授课,每年派出10名以上有文化、懂管理的党员参加省、市实用技术进修,党员成为生产骨干力量和群众身边的技术顾问。 伴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村里涌现出了一批带动村民致富的典型。如时任党支部委员的范道财,主动去做劳动参与率不高村民的思想工作,带头促成了每名支部成员联系五户村民的做法;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黄经泉专门前往省外学习柑橘保鲜技术,并无偿分享给村民们,推动小松镇成为全市最大的柑橘保鲜基地。 从1994年到1996年,穆墩村集体收入从25万元增长到38万元,人均收入从1600元增长到3000元。“双带双创”内涵也由生产领域向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拓展延伸,在全镇12个村中夺得了当年10月“双带双创”活动评比第一的成绩。 这段干群同心奔小康的历程,让务实勤劳的品质在穆墩村得到了弘扬。如今,尽管年纪已经大了,我依然坚持每天下地做些农活,享受劳动带来的充实感。 记者手记 带出新气象创出新成绩 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建瓯“双带双创”经验的宝贵,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党组织、党员引领生产实践的道路。 27年来,建瓯坚持将“双带双创”作为党的建设工作主线来抓,党建与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将党的建设贯穿各项事业中,这是“双带双创”机制不断发展的法宝。 新时代中,“双带双创”机制如何与时俱进? 首先,坚持与中心工作结合,驰而不息将党的建设贯穿至各项事业的进行中。建瓯深化拓展“双带双创”机制,构建“大党建”格局,在群团、社区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作用,不断赋予“双带双创”新的时代内涵,拓展其深度、广度。 其次,不断探索“双带双创”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创新方式载体,如建瓯通过党组织与合作社、产业基地结对,建立“带创”项目库;“功能型党支部”组建服务队,分领域反馈共建村社情民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