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正文
分享到:

福建钢铁,这样炼成!

2021-12-29 09:08: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方炜杭 徐文锦
今天的三明市区,在1958年初时,大部分还是一片荒芜。第一批三钢创业者,3万多人的建设大军,从全国四面八方会聚而来。仅在一年零六个月之后,一座新兴钢城拔地而起,屹立于沙溪河畔。创造出我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终结了我省“手无寸铁”的历史。

image.png

三钢中板生产线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林智雄 文/图)这是一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建传奇。

今天的三明市区,在1958年初时,大部分还是一片荒芜。第一批三钢创业者,3万多人的建设大军,从全国四面八方会聚而来。

仅在一年零六个月之后,一座新兴钢城拔地而起,屹立于沙溪河畔。创造出我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终结了我省“手无寸铁”的历史。

艰苦创业

结束福建“手无寸铁”史

走进三钢展览馆,一块长约15厘米的铁块引人瞩目。讲解员告诉记者:“这,就是福建自主生产的第一块铁。”

1958年,一幅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绚丽画卷在三明市轰轰烈烈展开,福建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化纤等企业相继投入建设。

全国有20多个省市170多个工厂响应祖国号召,掀起了支援三钢的劳动竞赛,提出“为三钢就是为自己,只有三钢建设好,我们才能建设得更好”的口号,为三钢赶制器材设备。

唐山的耐火砖、武汉的焦油、东北大石桥的煤沙、大连的纯碱等生产材料源源不断沿鹰厦线运至三明;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干部、工人,挑着木箱行李,连续坐几天几夜火车,翻山越岭至此,组成福建省钢铁工业第一支主力军。

一名亲历者这样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末,三钢厂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住的都是毛竹油毡搭盖的工棚或简易的土坯房。没有平地,海防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们硬是开挖了14000多土方,削平了一个个山头;没有运输工具,我们就靠手挖肩挑板车推;没有冶炼操作规程,我们连夜组织编写。”

结束我省“手无寸铁”的日子很快到来,翻开《福建日报》的老报纸,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1959年10月6日晚,三钢1号高炉工地上,强烈的聚光灯把出铁场照耀得一片雪亮,已融化的炽红铁水在炉缸内滚滚翻腾,炉前工们都精神抖擞地守候在战斗岗位上。22时50分,1号高炉出铁口打开时,火花迸发,铁水宛如一条火龙,翻滚直奔出铁场。在此之前,炼钢车间于国庆前夕炼出了优质钢,轧钢车间也在2日早晨试轧出第一批钢材。

绿色发展

探索产城共融之路

先有三钢,后有三明,造就了城中有厂、厂中有城的特殊现状。

过去,由于城市钢厂的存在,1995年三明市区的降尘污染与鞍山、包头并列全国第一。

如今,这里已变身为3A级工业旅游景区,厂区空气优良率常年达99%以上。

世纪之交,三钢悄然开始了“蝶变”之旅。

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调研,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谆谆嘱咐“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当时正是盛夏,天气很热,钢铁厂气温更高,习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他在三钢整整调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细,提出的要求很明确。”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说,我们始终牢记嘱托。黎立璋时任三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棒材轧钢厂厂长,当时就在现场。

牢记嘱托,矢志不移。三钢全体干部职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当生产与环保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为环保让步;当资金周转困难时,优先保障环保资金的投入!

2016年以来,三钢集团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2.33亿元、建成环保治理项目193台(套),投入现场管理提升资金2.85亿元、完成提升项目871项,在环保领域硕果累累。

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设备,引入先进装备和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施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把环保责任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有了资金和技术保障,三钢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部65MW、80MW以及罗源闽光25MW发电机组等一批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项目建成投用,自发电比例由2015年的37%,提高到2020年的76%。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描绘了今日三钢的彩色“风景画”——三钢先后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第四批和福建省首批“绿色工厂”、“福建省观光工厂”、“第一批福建省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钢厂”的招牌日益闪亮。

党建引领

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

60多年风风雨雨,有高峰也有低谷。三钢人坦言,高质量党建是三钢一路披荆斩棘、爬坡过坎的一大法宝。

“公司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三钢集团把“设岗定责”“亮岗履职”和精细管理、全流程降成本、同口径对标挖潜等相融合,共发动在岗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并摸索出了“五小工作法”、党委“党群项目部”管理模式等特色品牌,鲜红的党旗在生产经营一线高高飘扬。

2016年初,三钢集团党委组织开展“奋力求生存,我们怎么办”大讨论,累计征得意见建议1000多条,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党员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2020年8月至今年1月,在“围绕大修当先锋,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中,三钢集团以“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为工作载体,发挥“五个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为6号高炉大修及配套项目建设任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作出积极贡献。

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朱明辉,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胡文祥,一心扑在如何提高球团产量、质量问题上……党建引领下,一批批优秀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目前,三钢形成三明本部、泉州闽光、罗源闽光、漳州闽光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资本运作、环保升级改造、物联云商项目、氟化工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等一系列项目和措施,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阔步挺进。

“十三五”期间,三钢集团共实现利润292.34亿元,其中2017年实现利润83.43亿元,跨入利税百亿企业行列,2018年实现利润101.2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与“十二五”相比,钢产量、工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3%、56%和74%。

讲述

产品越来越多 排放越来越少

讲述者:陈亚池(三明钢铁厂退休职工)

“63年,我见证了三钢从年产1.2万吨到年产超1000万吨的过程,感受了从厂区四处尘埃到现在的AAA级景区。”今年85岁的陈亚池深有感触地说。

1958年,三钢建厂,陈亚池成了齐聚沙溪河畔的三万劳动大军其中一员。那年,22岁的他刚刚从福州工业学校毕业,到当时的福建省冶金厅报到。学习热工装备专业的他被分配到冶金安装公司工作。

“1959年5月,厂区的土建部分基本完成,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我们主要负责动力车间的设备安装,这个车间负责为炼铁送风、送气、供电。”回忆当年的创业情景,老陈依然满脸自豪之情。

设备安装完成后进入试车阶段,供气不足的问题出现了。“我们连续三个星期吃住在车间里,最后试验出了一个‘土’办法,用粘上汽油的破布与煤一起混烧,终于产生足够的气体,满足设备运转的需要。”

完成任务后,老陈和同事们撤离三钢,那年的国庆节,他听到了我省告别“手无寸铁”历史的消息。

离开三钢,老陈几经辗转来到了地处顺昌县富文村的冶金机械修造厂,担任发电工段段长。1963年,冶金机械修造厂与三钢合并,陈亚池正式成为三钢的一员。

“1965年,我被安排在精工车间,负责各个环节的配件生产。”对当时的生产条件,老陈依然十分感慨,简陋的设备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线材、棒材轧钢等生产线,整个车间做到人机分离。产品也从单一的建材拓展到现如今的板材、船板、H型钢等”。

1990年,老陈到安全环保处工作。老陈坦言,这是“烫手山芋”:全厂10多个烟囱每天都冒着黑烟和黄烟,投诉很多、压力很大。但他欣喜地看到,“十二五”以来,三钢每年投入大量的环保资金,用于环保项目实施,与此同时,新工艺、新技术不断付诸工业实践。如今,厂区烟囱排出的只有蒸汽。

“这里超市、银行、学校、医院应有尽有,花园式的厂区让我感觉很幸福。”1996年退休后,陈亚池在三钢本部的居民区生活至今。

(方炜杭 徐文锦 杨颖 整理)

记者手记

将绿色转型进行到底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走进三钢,天蓝水清,楼前屋后,干净整洁,如果不是巨大的厂房和烟囱,很难让人相信正身处我省最大的钢铁企业。而在上个世纪,厂区内黑色烟尘喷吐不断,三明城区雾霾不散,市民戏称“一年吃进一块砖”,如今的转变令人赞叹。

三钢辩证地看待绿色与发展的关系,把环保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起跑线。一方面,节能减排、改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投资循环经济,将厂区变景区,为企业开拓新蓝海。从长远来看,绿色转型带来的新增长点和品牌效应,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权。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当前,传统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占比仍然较高,但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正逐渐减弱,只有将先进的绿色工艺技术、管理理念注入传统产业,建立低耗高产的制造体系,才能使之焕发新的活力,同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绿色安全等高品质产品的消费需求。

绿色转型要成功,关键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三钢自身的转变证明,绿色转型离不开准确的自我评估,向关键工序、关键环节要清洁降耗空间,才能走出一条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此外,龙头企业率先实现绿色转型,也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推动整个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

面向未来,工业企业绿色转型仍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进入绿色转型关键期后,转型之路必定越走越难,政府也需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税收金融等配套政策,帮助释放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潜力。只有保持定力,将绿色转型进行到底,工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红色传承

转型!迈向“数智化”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刘宇诗

提起钢铁行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粗笨重、高能耗、高污染”。走进如今的三钢,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上月中旬,经过调试与模拟,一炼钢1号精炼炉机器人自动测温取样成功完成了热试,标志着该厂精炼炉智能化迈出了第一步。只需60秒,机器人便能完成一次钢水的测温、取样。

精炼炉作为炼钢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测温、取样是整个精炼炉不可或缺的环节。

“此前的测温、取样主要靠人工。”一炼钢负责人说,职工需要佩戴好防护镜和手套,手持测温枪或取样杆安装探头并插入1550℃以上的钢水中,每冶炼一炉钢水需要进行5~6次测温、3~4次取样,一个班8小时至少要重复100次作业。

去年起,炼钢厂成立了项目组,一年来突破种种技术难关。机器人全面投入使用后将提高对钢水温度的控制精准度,对提高铸坯质量、缩短精炼冶炼周期、提高成分控制准确性、减少原材料消耗和降低职工劳动强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品种钢的冶炼和开发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走进一炼钢的连铸车间,一个穿着防护衣的智能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将保护渣有规律地加入结晶器内。

1号板坯连铸机机长赖德林介绍起他们的“新同事”——自动加渣机器人:“我们的工作轻松了许多,以前需要两个人的工作岗位,现在只需要一名操作工在旁边监护应对突发状况即可。”

加渣作业是炼钢一项既枯燥又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一台连铸机需要2名操作工分别站在结晶器两侧进行手动加渣操作,夏季厂房内环境温度可高达四五十摄氏度。

“这个机器人加渣能做到‘勤加、薄加、均匀加’,比我们干得更漂亮。”当班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一个个小创新,正在汇聚三钢迈向“数智化”的大洪流。除了钢水测温取样、自动加渣机器人,在三钢的各个车间、部门还有自动打样称重喷码、铁路道口无人值守系统、汽车全自动远程采样智能封装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投入生产一线。

不久前,在三明市与省属企业项目对接会签约仪式上,三明市与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三钢集团本部智能制造工业园等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4.6亿元。

通过一系列智能化、绿色化工业设备,并对现有部分高炉进行升级改造、产能置换,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助推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将大大降低硫化物、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节能减排提质增效。

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表示,三钢坚持“立足三明、向外拓展”,新项目拓展到哪里,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管理模式就延伸和覆盖到哪里。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智能制造两条主线,突出技术改造创新,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做好产品结构调整,丰富产品种类,扩大服务市场,锚定“千亿三钢”目标不放松,砥砺前行。

1  2  3  4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