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情融两岸 同心逐梦
2022-03-08 08:05: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
东南网3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 林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 福建处于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始终是我省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焦点。代表委员们认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要着力以“情”促融,深化交流交往,加深相互理解,增加互信认同,同心共圆中国梦。 保护两岸家书,唤醒共同记忆 作为台籍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又一次聚焦两岸融合参政议政,所提交的3个提案都与此有关。在其中一个提案里,她深情回顾了几百年的闽台迁徙历史。 “明清以来,福建先民大规模迁徙台湾,在‘唐山过台湾’的悲欢离合中,两岸同胞走过共同的历史,拥有共同的记忆。”江尔雄说,这种悲欢离合深深地触动了她,因为父辈有过相似的经历。 亲情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江尔雄相信,海峡两岸有千千万万的同胞珍藏着共同的记忆。在她看来,承载这种共同记忆的主要载体,就是大量散落在民间的两岸家书、契约文书、老照片等涉台文献资料。 “两岸家书是‘两岸一家亲’的有力证明,每封家书的后面都述说着一段感人的两岸故事。启动征集、抢救和保护流落在民间的珍贵两岸家书刻不容缓,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要让文献背后的两岸共情故事广为人知。”江尔雄说。 江尔雄认为,两岸应联手开展双向征集工作,多渠道广泛搜集迁台人物和家族亲友的生平轶闻,对征集到的两岸家书深入研究,及时召开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条件成熟时可以举办展览,设立“两岸家书博物馆”,并争取上升为更高层面乃至亚太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弘扬中华文化,凝聚同胞情感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 全国政协委员、南平市台联二级巡视员陈建华常年在基层奔波,调研了解在闽台胞融入情况,既帮忙解决实际困难,也通过联谊等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今年春节前夕,在南平市台联等单位组织的迎新春活动中,陈建华和就地过年的台胞们共叙情谊,喜迎农历虎年。“两岸同胞过着一样的传统节日,这是无法抹去的文化认同。”她说。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在各类闽台交流中,文化交流活动占比大,是推动各领域融合的催化剂。 陈建华介绍,近年来,不少台胞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八闽青山绿水间,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增进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感情。为了更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她提交提案,建议在南平设立国家级朱子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一级巡视员骆沙鸣同样重视文化在两岸融合中所发挥的作用。去年,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中,骆沙鸣担任《台湾历史纲要》《两岸关系40年》这两本书的领读人,他深感这是一次凝聚两岸同胞共识的有意义履职。今年他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议,搭建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为台胞寻根谒祖提供方便;开发全国性寻根之旅线路和研学线路,借助VR、AR等技术,增强线上线下的寻根体验感、互动感和沉浸感,深化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深化共同文化记忆,守护共同精神家园。过去一年,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活动成功举办,两岸人文交流持续深化,两岸同胞更加走近走亲。今年春节,“跨越海峡的新春祝福”、海峡两岸春节焰火晚会、“两马同春闹元宵”等活动,又以“福”文化为纽带进一步促进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秉持以“情”促融,深化民间交流 秉持以“情”促融的理念,全国人大代表、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街道东门社区党委书记薛玉凤实践多年。她认为,进一步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入挖掘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是以“情”促融最真挚的表达。 薛玉凤特别提到了平潭探索两岸“共同管理”、引进台湾同胞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平潭累计引进64名台湾社区营造师,在86个村(居)开展闽台融合试点,组织开展当盛村生态农业等10多个项目。去年,平潭还首次引进4名台湾社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 薛玉凤密切关注在大陆台青的发展需求。她建议,要为台湾文艺工作者来大陆参加文艺交流研学提供精准对接、创作空间等服务,打造“艺术家+渔民+政府+互联网”文创模式,让两岸师生多交流。 对于着眼于基层、着眼于青年的以“情”促融探索,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中央委员、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紫萱也有共识。 “要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进一步落实台胞同等待遇政策,增加他们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同时,提供更多途径帮助台青融入当地社会。”陈紫萱说,要营造两岸青年的集体记忆,形成情感联结。 陈紫萱认为,社区是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台胞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应强化社区涉台服务功能,鼓励台胞参与社区活动,邀请台胞将台湾的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形式介绍到大陆社区,促进两岸社区融合发展。“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邀请更多台胞参与当地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带动观念融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