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筼筜湖畔 高颜值画卷说芳华

2022-06-15 08:26:1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潘贤强 林丽明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水清岸绿、白鹭飞翔,高颜值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已然成为美丽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image.png

筼筜湖红树林带

东南网6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林丽明 潘抒捷 陈挺)骤雨初歇,雨后的厦门空气格外清新。5月底,记者来到筼筜湖畔新建成的潮汐广场。正值涨潮时分,西海域的潮水顺着西堤闸口的纳潮闸一拥而进,注入筼筜湖。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水清岸绿、白鹭飞翔,高颜值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已然成为美丽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时值初秋,凤凰木火红繁茂,三角梅花团锦簇。习近平总书记回忆着在厦门工作的往昔岁月,深情讲述厦门故事,说:“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得益于一以贯之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筼筜湖的整治故事见证了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生态觉醒,打一场漂亮的硬仗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5月24日上午,筼筜湖畔,鸥鹭翔集,在湖面展翅低飞,掠食来回游动的鱼虾。此情此景,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鱼拍鸟。

一位80岁的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叫张益河,曾任厦门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他告诉记者,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上世纪70年代因修建西堤而成了内湖,到了80年代初,湖水开始发黑发臭,路人掩鼻而过,冬天海风一吹,几百米外都能闻到味道。

彼时,周边工厂沿湖兴建,包括造纸厂、制革厂、酿酒厂、电化厂共200多家。当时市政设施基础薄弱,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同排入湖区,导致湖水水质急剧恶化。筑堤围湖又阻断了水系,湖与海之间无法再随着潮涨潮落自由交换水体。“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之问不绝于耳。

事实上,从1984年起,厦门便开始实施截污方案,但推进速度很慢。作为一名市民,张益河的心情和大家一样,而作为一名参与者,他深知治污的难处:“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样样都要钱,厦门刚设立经济特区,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生态觉醒,始于对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关系的认识。这是一道发展课题:发展与保护之间如何平衡?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对这一问题认识清醒:“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1988年3月30日,治理迎来转机,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财政、建委、规划、土地、环保、公用事业等多个部门二三十人参与,会上提出“市长亲自抓治湖”“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成立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将治湖方略总结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

“那是一次鼓舞人心的大会,我们看到了希望。当年的1000万元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厦门全市一年基建投入的1/10。更重要的是,‘九龙治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张益河回忆往事依旧激动不已,“筼筜湖治理的春天来了!”

硬仗开启,一往无前。一期综合整治工程修建了西堤闸门,利用潮汐水位差引潮入湖、搞活水体,还建设了2.7公里导流堤,引导水体循环。

海水从北边的涵洞一直流到松柏湖、天地湖,原来的一湖死水“活”起来了。筼筜湖库容约380万立方米,纳潮闸打开后,一天进水可达130万立方米,很快就能完成一次水循环。

综合治理在3年后就初见成效,水质变好了,白鹭回来了,实现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标。1992年,筼筜湖上迎来一场久违的龙舟赛,治湖成果接受了一次最好的检验。不久后,筼筜湖还举办了世界F1方程式摩托艇比赛。

“从1984年至2016年底,30余年间,厦门已开展了四期综合整治,五期正在进行,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1.3亿元。”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魏道军告诉记者。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30多年来,当年的治湖20字方针在生动实践中焕发出光芒。

依法治湖,提供制度保障。从《筼筜湖管理办法》颁布,到升级版的《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出台、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实施,再到2020年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实现了从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截污处理,根除水质病根。环湖周边工业企业全部关停、外迁,修建污水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通过改造分流污水管和污水泵站以及多处排洪沟沟口,实现湖区水质提升。

清淤筑岸,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每10年到15年进行一次大的清淤,累计共清淤470万立方米,护坡筑岸14公里,有效减少环湖周边水土流失。

搞活水体,畅通湖海相连。建设西堤闸门和导流堤,实现了利用大海潮汐纳潮入湖,湖区每3天就能完成一次水体交换。

美化环境,实现生物多样。采用工程造林方法,在湖区引种秋茄等多种红树植物,进行生态治理尝试。原先淤泥堆积的湖心岛,变成了鸟类和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新绿洲。

筼筜湖保护中心技术人员陈清福介绍,一项针对筼筜湖的生态调查显示:湖水氨氮含量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0毫克/升左右下降到0.5毫克/升左右;湖中的游泳生物由只有攀鲈鱼1种,上升到浮游动物73种、游泳动物63种,还出现了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海龟、本地小鲨鱼和中华鲎等。

“厦门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张益河说,数据一降一升,体现了综合治理的卓著成效。

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

“如今,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

2017年,正值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被誉为“城市会客厅”的筼筜湖畔举行了多场活动。也是在那时,第五期综合治理开始酝酿筹备。

接续奋斗不停歇。眼下,筼筜湖第五期综合治理正在快马加鞭进行中。

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及西堤闸工程,位于厦门岛湖滨北路与湖滨西路交叉口处的西堤北端纳潮口地。走进工地主围堰,海风徐来,眼前一碧万顷、身后潮水汩汩,气象万千。

工程工地临近同益码头、高架桥,场地受限。同时,施工还要配合筼筜湖正常的水体交换。“这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现场工程师谢荣超说,项目包括泵站工程、纳潮与排潮闸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和绿化景观工程等。其中,新建泵站1座,拆除现有西堤水闸,建设单孔净宽6米的纳潮闸1孔、排潮闸2孔,改造导流堤闸前连接段并修复内湖侧挡墙。

筼筜湖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傅迅毅介绍,工程预计明年3月完工,建好后可缩短湖与海的水体交换时间,同时纳潮与排潮闸在排洪期间将参与排洪,一举把筼筜湖片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到50年一遇标准。他说:“综合治理的目标除水清岸绿外,还要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工程,是筼筜湖第五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筼筜湖“西水东调”的生态补水工程,是第五期综合治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筼筜湖流域范围既包括筼筜湖,也涵盖上游的天湖、地湖、松柏湖和干渠等。目前流域内已建有一座泵站和一条管线,把西海域的海水引到上游,而生态补水工程拟新建一座海水泵站、一条海水管,在水动力较差的几个地方增设出水口,搞活松柏湖与干渠的水体。

“新管线建成后将通过新旧切换,对原老管线进行修复改造,最终形成‘联动调运、双管运行’的新模式。”傅迅毅说,新泵比老泵功率大、出水口也由原来的5个增至10个,每天出水量平均为15万立方米、最高可达27万立方米,按照松柏湖1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计算,一天就可以完成“倒腾”,确保上游供水和水质稳定。

目前,筼筜湖环湖周边的市政管网、截污系统已几乎做到极致。不过,对于筼筜湖保护中心来说,综合整治并非一劳永逸,按照《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确保治理与保护始终同向而行,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不能就湖治湖、就湖管湖。”魏道军说,水里的问题,根源大部分在岸上,因而,要盯住岸上、盯住流域,用流域整治理念确保整治效果不打折扣。

一张蓝图绘到底。“筼筜湖综合治理中,今后将继续进行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力争实现‘雨天污水少入湖’;在纳潮入湖、搞活水体的同时,提高内涝防治标准。”魏道军说。

漫步筼筜湖畔,1.6平方公里的水面,碧波荡漾、湖光潋滟。数万株红树林密密匝匝连片成带,水清岸绿,鹭鸟翩跹;环湖步道上,流连忘返的游客、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怡人风景。

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告诉记者,筼筜湖从10多年前的70多种鸟类记录增加到目前的15目38科95种,近年来,又多次发现丘鹬、田鹀等珍稀鸟类,上个月100多只白翅浮鸥、须浮鸥结群惊现筼筜湖觅食,这无疑是筼筜湖生态嬗变的最好佐证。

展开画卷,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板

“火红繁茂的凤凰木、一飞冲天的白鹭鸟,都是这座城市开拓进取、敢拼会赢精神的象征。”

筼筜湖畔,高颜值画卷说芳华。一池碧水,折射出厦门的发展理念之变,是“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范例”。

筼筜湖综合治理,不仅打响了厦门生态文明“止损首战”,拉开了城市污水治理的序幕,更为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蹚出了一条路子。

“早在《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就专设了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专题,并将良好生态作为厦门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这在全国开了先河。纲举目张,生态文明从‘副位’变身‘主位’。”对此,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伯星体会颇深。

筼筜湖蝶变,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生态样板。但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在厦门远不止一处筼筜湖。绿色发展从1.6平方公里的筼筜湖绵延到1699平方公里的厦门市,生态文明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面和全过程。

后来的湖边水库整治、西海域整治、五缘湾综合治理、环东海域综合治理、岛外九大溪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大型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规划、实施,无不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借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典型案例,俯仰可拾。

每年5月,有着“中国最美候鸟”之称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栗喉蜂虎,成群结队到五缘湾生态湿地公园觅食、栖息、繁殖。在附近海域,时常可以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在海面欢快跃动。

“这里曾是大面积的盐田和潮滩。”湖里区公园中心主任杨迎芳说,由于人为筑堤养殖,区内滩涂淤积严重,加上地处厦门岛东北角的风口处,发展不被看好。建设者跨海架桥,清淤造地,打开海堤,引水入湾,种树绿化,经过20年修复开发,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目前片区建成100公顷的城市绿地和湿地公园,华丽变身为“鹭岛绿肺”。

一条8公里长的优质生活岸线,向人们描摹了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海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物种,这意味着该区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向好。杨迎芳说:“老一代建设者留给我们如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厦门的城市绿肺!”

环东海域的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是厦门首个、福建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2017年,湿地公园迎来高光时刻,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共种植580亩红树林,计划在20年内完全“吸收”会晤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零排放目标。

这是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历史上第一次实现零碳排放。据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重大项目办项目负责人余炎烽介绍,目前红树林长势良好,鱼、贝、虾蟹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均成倍增长,还吸引了白鹭等多种鸟类到红树林栖息、滩涂上觅食,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也因此入选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全国典范案例。

绿色成果,全民共享。

“过去只知道卖茶叶,现在不但卖茶叶,还可以卖空气!这是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的金山银山啊!”近日,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负责人手中接过全国首批农业碳票后,同安区军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泉伟如是说。

军营村与临近的白交祠村拥有生态茶园7755亩、生态公益林7600亩,碳票涉及两村的7755亩生态茶园,经测算2年期碳汇为3357吨。这批碳汇由厦门银鹭食品集团购买,成功变现,老百姓从绿色发展中切实受益。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来之不易的“高颜值”,使得生态文明成为厦门这座滨海城市最亮丽的底色,成为这座海上花园城市最耀眼的名片。

筼筜湖的故事在续写,高颜值的画卷已经展开。厦门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接续带领全市人民坚持生态立市,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坚定不移地开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科学发展新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厦门样本”。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厦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将一如既往,多措并举建设高颜值花园之城,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厦门市领导表示。

记者手记

守护高颜值 擦亮金名片

又到凤凰花开的时节,环筼筜湖漫步,繁花满树、白鹭低旋,美好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坐落在此处的筼筜故事馆,用图片、影像等生动讲述“城市会客厅”的华丽蝶变,映照出一座城市的高颜值之美。

高颜值的厦门,早已美名在外。从数据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考评中保持第一,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从荣誉看,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诸多“绿色桂冠”;从口碑看,筼筜湖、五缘湾、环岛路、鼓浪屿、山海健康步道等,无一不是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点”。

厦门的高颜值,源于天然造化,成于积淀传承,精于绣花功夫。可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成就了“外在美”,而精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则引领了“内在美”。

在采访中,众多生态建设的亲历者、践行者都会提及《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谈到发展战略专设生态环境问题专题。把良好生态作为重要目标,这在全国开了先河,尤其是考虑其前瞻性,更显得难能可贵。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长期以来,厦门始终坚持在价值排序中把生态保护摆在首位,探索实践“多规合一”、审批制度改革、“大城管”等各种机制模式,通过建章立制、重拳治污、保护修复、监督管理,让城市从“面子”美到“里子”。

“清新的蓝”“怡人的绿”,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信任与激励。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继续加快建设高颜值厦门。做好这项系统工程,规划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设要提质增效、有机更新,管理要科学化、人性化,同时不忘强化共建共享、深化全民参与,形成齐抓共建的大格局。

守护高颜值,擦亮金名片。只要统筹各方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同心、协调联动,一个更富魅力的高颜值厦门必将呈现在世人眼前,成为我们恒久的骄傲。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