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奏响人与自然协奏曲

2022-06-16 08:12:5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张辉
“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这里也是武夷山,世界生物之窗,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image.png

科考队员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放置红外相机。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东南网6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肖芳奕)“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这里是武夷山,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

“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这里也是武夷山,世界生物之窗,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山水文章,是事关未来的大文章。

去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便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山绿水间,谆谆嘱托,殷殷期望:“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武夷山国家公园始终牢记嘱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

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奏曲,正在武夷山水间奏响。

新物种记录不断刷新

武夷山国家公园物种再次“上新”!

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和鲁东大学,共同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大型真菌新种——诸犍老伞,相关成果于不久前发表于国际真菌分类学权威杂志《MycoKeys》。这种“老伞”状若独眼,又形似喇叭,正好契合《山海经》神兽诸犍“一目”“善咤”的特征,故而得名。目前为止,全世界只记录过62种老伞属真菌。

“这已是2016年启动体制试点工作以来,发现的第12个新物种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部工作人员范志伟,对武夷山的物种如数家珍。去年3月22日,他作为操作员,与现场讲解员配合,共同为习近平总书记展现武夷山的生态图景。

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范志伟难忘当时紧张的心情,“总书记非常亲和,讲话温和有力,我的心很快就定下来了”。

黄腹角雉、眼镜王蛇、金斑喙凤蝶、雨神角蟾、福建天麻……通过智慧管理中心的蓝色大屏,伴随着鼠标点击,武夷山的旗舰物种轮番亮相。其间,习近平总书记不时询问物种种群数量变化、新物种命名等情况。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年多来,范志伟总会时不时细细体味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说的这句话。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范志伟见证了武夷山的生态变迁。从小他就听过西方人在武夷山采集标本的故事。100多年前,西方传教士在这里一边布道,一边开展生物科考,一大批动植物新种相继问世。武夷山大山深处的挂墩和大竹岚,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采集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化身地理演变过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难所’,生物学研究的‘神山圣地’。”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说,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不知何时开始,伐木活动逐渐逼向这片原始森林。范志伟的爷爷曾是当地林业局车队的司机。在范志伟儿时记忆里,爷爷经常拉着满满一车原木到邵武火车站,通过鹰厦铁路运往外地,随后爷爷再拉回满车苹果和香蕉。

1979年4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同年7月获批为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慢慢地,国营伐木场关停了,武夷山生态肉眼可见地变好了。1999年12月,武夷山跻身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作为全国10个试点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国家公园建设,让武夷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范志伟拿到的一组生态监测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位于武夷山摩天岭顶峰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30%,二氧化氮浓度下降了32.4%,PM2.5浓度下降了16.7%……

更加直观的变化,则体现在不断被刷新的生物多样性记录。

2020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组织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一年后,又全面启动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目前,本底调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发现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诸犍老伞等7个新物种,算上体制试点期间发现的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2016年以来已累计发现12个新物种。

此外,本底调查还记录到了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100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发现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记录、中国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记录。

深耕生态文明“试验田”

回顾过去一年多的工作,范志伟的关键词是“忙”。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方案》。同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武夷山在列。

“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鼓舞和鞭策。”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说,经过4年多的体制试点,武夷山国家公园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在南方集体林区建立国家公园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式迈入国家公园时代后,更要深耕生态文明“试验田”,继续力争在全国走前头、作表率。

范志伟也跟着忙起来了。今年上半年,他最重要的工作是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勘界立标。

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后,新纳入江西片区279平方公里,总面积达1280平方公里。勘界定标是为了通过设立界碑、界桩,分清园内园外,界定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解决界线交叉重叠、模糊不清的历史问题,为精细、准确管理提供标准与依据。

“武夷山国家公园边界线近600公里,大多位于高山密林区域,哪怕出现10厘米误差,都将导致重大面积偏差。”范志伟说,经过近半年努力,已完成勘界工作,并准备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上报成果。

过去的一年,闽赣两省因为国家公园,联系更加密切。

除了勘界立标,两省正根据《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的要求,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去年,两地林业局还组织召开闽赣两省联合保护委员会会议,提出按照“共保、共管、共享”的协作管理模式,继续强化联合保护、联合宣传、联合执法、联合科研。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跨省协作联动机制,全面加强武夷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形成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林雅秋说。

最好的生态,需要最严的保护。

去年在武夷山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乘竹筏沿九曲溪顺流而下,仰观壁立万仞,喻其为“铁砂掌”。九曲溪是武夷风光的精华所在,其上游保护地带正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核心腹地。这条10公里的溪流,现在有了更多“硬核”保护。

今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启动九曲溪生态监测及环境保护项目。“我们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热成像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手段,实时捕捉九曲溪一草一木的变化。”九曲溪畔,范志伟揭示了一株“松树”的奥秘。原来,“松树”背后是一台红外摄像头。“在游憩景区范围内,我们对前端监控设备做了仿生处理,力求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范志伟说。

这些监测数据,最终都将传输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大脑”——智慧管理中心。

“绿色区域核心保护区,拥有200余平方公里未受人工干扰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深绿色的是森林资源档案数据;蓝色的是名木古树分布位置……”张惠光说,在智慧管理中心的大屏上,包含10多张数据图层的“云图”可随时调用,“我们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监管”。

引领绿色发展新风尚

6月,武夷山国家公园茶叶飘香。春茶产季已接近尾声,范志伟仍时不时往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跑。他看的不是茶,而是树。去年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引导当地茶农在茶园里新套种了1000多株樱花、银杏等树种。

“由武夷山国家公园免费提供苗木,鼓励套种楠木、红豆杉、银杏等珍贵阔叶树,并根据不同季节见缝插针地套种紫云英、大豆、油菜花等绿肥。”范志伟边察看树苗长势边说,为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国家公园探索出了“茶—林”“茶—草”等模式,“不仅能够达到观赏作用,还能丰富茶园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水土,有效维护茶园生态平衡,降低茶园管理成本,提高茶叶的品质”。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制茶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岩茶、红茶价格居高不下,茶农自然想多种一点,多赚一点。”范志伟还记得,2019年刚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工作时,当地不乏扩边种茶、毁林种茶乱象,“不少茶农偷偷砍掉茶园周边的灌木林,扩大茶园面积”。

国家公园建设,为茶农茶企带来了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启蒙。

开展违规茶山整治,鼓励少用化肥,引导套种阔叶树和豆科绿肥……一开始茶农不理解,抵触情绪强烈,更不愿意牺牲茶园面积种上短时间看不到效益的生态树种。

“茶叶市场正处在转型期,从向规模要效益转到向品质要效益才是出路。”范志伟说,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对茶农进行生态教育,核算生态账与经济账,引导本地茶产业向绿色化转型。

始创于1985年的永生茶业公司,是第一批响应者之一。2018年,公司负责人方舟着手开展生态茶园改造。第一片示范基地位于九曲溪上游,面积1000多亩。“茶树面积减少了,但生态环境好了,农药化肥使用减少了,茶叶品质与市场效益反而提高了。”方舟说。

在武夷山,像这样“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远离化肥农药、施用有机肥”的生态茶园,已成为新风尚。建设生态茶园,正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着力破解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矛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创新实践之一。

“我们主张用10%左右面积的发展,换取90%以上更重要区域的保护。”林雅秋说,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绿色产业发展、优化社区环境,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共设立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商品林赎买、地役权管理补偿等11项补偿内容,对九曲溪竹筏游览、环保观光车、漂流等项目特许经营者实行业态监管,落实访客容量动态监测和环境容量控制,促进生态游憩规范运营。

如今,武夷山国家公园已成为福建的一张“烫金名片”,也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绿动力”。

去年,南平市正式印发《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先行方案》。按照规划,当地将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1001.4平方公里为核心,构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这条保护发展带既是绿色发展带,更是保护缓冲带,目的在于通过圈层管控,实现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的保护,用“外圈”来保护好“内圈”,同时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记者手记

向生态要红利 向绿色要动力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最严保护与更好发展如何兼得?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样本。

这里保存着世界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天独厚。但同时,这里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以茶业、旅游业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活跃。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通过国家公园建设,这对矛盾得以破解。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破解“九龙治水”难题;以最严保护呵护最好生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用10%面积适度发展茶业、旅游业等,换取90%更重要区域的保护;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如今的武夷山,生态高地上劲吹绿色发展风,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呼之欲出。

国家公园是个新鲜事物,背后是福建一以贯之的生态定力,久久为功的绿色坚守。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亲自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综合治理、厦门筼筜湖治理等多项重大生态工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福建生态省建设。“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要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谆谆叮嘱,殷殷期盼。

不忘嘱托,逐“绿”前行。清新福建,迎面而来。

绿色指挥棒虎虎生风: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与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取消对南平、龙岩、三明、宁德4个山区市,34个县(市、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GDP指标考核。

改革激活绿色动力: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森林生态银行”、林票、林业碳票、农业碳汇交易等绿色创新层出不穷。

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业态方兴未艾,“不砍树也致富”成为现实;念“山海经”,打生态牌,福茶、福菌、福果、福菜、福稻等“福字号”绿色农产品,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去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21.5%。

向生态要红利,向绿色要动力。如今的福建,不仅仅是生态优等生,更是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1  2  3  4